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索 引 号 0142671915/2025-00123 分 类 /
发布机构 海州 发文日期
标 题 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272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无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有效

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272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日期:2025-09-12 15:18 阅读次数:

朱辰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海州区持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保障,推动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充分发挥平台载体资源优势。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创飞地”、新型研发机构等219个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搭建校企合作供需对接桥梁,持续增强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利用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江苏数字科技淘宝平台等省级平台,鼓励企业凝练技术难题、发布创新需求,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借助高校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科技镇长团后方单位资源优势,推介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创新成果,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产学研对接活动,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团队、技术经纪人实地调研指导,推动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深度融合。今年以来组织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产学研对接活动43场次,达成产学研合作成果134项,52个项目入选2024年省产学研合作项目。

二是精准服务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持续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四级培育体系,坚持“一企一策”跟踪辅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上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5家,今年以来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2024年,日出东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正大天晴等3家企业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区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省科学技术奖31项。

三是着力营造成果转化良好氛围。健全科技服务联系点机制,常态化组织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各类培训,制定印发《海州区推进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落实落细《红韵海州引才“双创计划”实施细则》《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实施细则》等激励政策,举办海州区(高新区)“金融赋能·科创未来”产业人才科技金融对接会、连云港·北大化院产业发展大会暨“连聚英才 红韵海州”才企对接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才企对接分会等专场活动,进一步增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每年帮助企业争取“高企贷”“苏科贷”等科技贷款超亿元,累计为企业引进省科技副总331名、各级双创人才174名。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市级众创空间18个,在孵企业超500家,建成省产研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9家、重大产业创新平台1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0家,这些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加速科产融合与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您的建议并积极采纳,锚定科技成果转化核心任务,聚焦政策供给与资源统筹,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全方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质量。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引领,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充分释放数字科技大厦等楼宇优势,着力招引未来产业、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入驻。针对符合高新技术领域的新招引企业,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提前开展知识产权布局、研发费用归集和成果转化辅导,引导企业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全力培育高企后备企业。以瞪羚企业和领军企业为引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精英梯队”,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开放创新资源、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引导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开展“科技服务专家行”活动,为企业提供研发项目管理、研发费用归集等精准辅导服务,鼓励企业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探索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夯实平台载体建设,铸牢成果转化根基。着力招引创新力强的硬科技企业,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高能级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加速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激活现有平台载体服务效能,实现研发机构和主导产业的双向互哺,在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众维生物医药研发平台、灵境边缘算力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程。引导悟空智算数字研究院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在电力模型、药械模型开发方面达成合作,继续支持江海大建设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借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市产学研合作联盟等平台,推动高校院所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三是优化科技服务体系,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深入落实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优化部门、镇街(园区)、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形成高效的科技创新工作矩阵,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编印惠企政策指南等多种形式,强化政策落实,加快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拓展与长三角地区、淮海经济区等科技创新高地合作,对接发达地区高校院所、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帮助区内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我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持续举办“红韵海州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引智引才活动,强化双招双引,擦亮区域性双创品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人才快速成长积蓄新动能。着力推动科技金融赋能,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对接合作,完善覆盖产业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苏创积分贷”作用,引导金融、财政、产业投资等各类资源精准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和良性循环。

海州区科技局  

2025年7月23日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