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让“乡村研学热”成为振兴乡村“热动能”

信息来源:海州区政府 发布时间:2025-09-22 09:29 阅读次数:

据统计,2023年我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422亿元。教育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研学日益升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热动能”。

乡村研学“热”的底气,源于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如今我国90%以上的行政村已覆盖5G网络,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超33.78万个,水电路网等设施日益完善,大幅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交通与通信的便利化,让研学群体“进得来、住得下、学得好”。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生态循环、农耕智慧、非遗技艺,通过插秧割稻、古法制砖、木桥搭建等多感官实践,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身体验。乡村研学为青少年提供了释放天性、磨砺意志的成长空间,成为连接青少年与“乡土中国”的情感纽带。

乡村研学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活态”教学场景的独特价值。在“双减”政策推动下,教育正从“唯分数论”转向“五育融合”,乡村作为天然的“露天教室”,以山川田野为教材,将知识嵌入真实情境,其自然疗愈力与文化底蕴为青少年提供身心成长与文化寻根的独特场域。劳动教育中插秧割稻、美育中田园写生,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促进青少年劳动与审美交融,强化其社会责任与集体精神。

产业与模式的深度变革,让乡村研学焕发“热”动能。超越传统乡村旅游产业联动不足的浅层面,乡村研学重构乡村经济逻辑,催生跨产业融合。村民变身劳动导师、非遗传承人开设工坊、农产品因教育叙事增值。“研学+电商”带动农产销售,“营地+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助力村民增收……乡村研学超越短期收益,深度挖掘文化、培养在地人才、塑造特色品牌。以文化挖掘与人才培育激发乡村内生长远发展动力,为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持续创新系统进化,推动乡村研学“热”力持久。超越“有什么就展示什么”的资源陈列模式,乡村研学走向活化创新,真正成为振兴乡村的持续“热动能”。一方面,对乡村本地资源进行深度主题化和课程化转译。例如,特色作物不能仅作采摘体验,而要设计从春耕到秋收、从加工到品牌的全链条项目式学习。另一方面,持续进行有机融合与价值提升,从“卖资源”转向“卖体验”,深度开发在地独有资源,形成附加值高、黏性强、不易被模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出圈”。

乡村研学“热动能”生生不息。从山村戏剧脸谱工坊到海边的珊瑚修复课堂,从采茶VR体验到四季农事课程……当知识在泥土中生根,文化在体验中传承,产业在融合中升级,乡村便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故土,而是教育创新的沃野、文化对话的窗口、经济发展的热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田间地头,以研学之“热”点燃乡村振兴之火,每一个乡村研学基地都可能成为一张闪亮名片,为振兴乡村提供持久“热动能”。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