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推动金融“活水”滴灌支农

信息来源:海州区政府 发布时间:2025-05-29 17:34 阅读次数: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推动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明确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脱贫地区。各地金融机构迅速响应,不断加大信贷投放,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努力让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更精准地流入良田。

普惠金融对于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各大中小银行“下沉”乡村“深耕”“三农”,不断增加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在此同时仍需看到,农村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目前依然处于短板状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当前,正值3—5月春耕夏管的农忙时节,农业生产面临种子、化肥、农机等集中投入期,资金需求呈现出“短、频、急”特点。创新服务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支农,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越是农忙时节,广大农民越是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农资采购,而种粮大户进行土地流转、技术升级更需有资金保障。但是,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存在授信覆盖率不足的情况,导致春耕生产和发展特色产业资金“喊饿”。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获得大额信贷支持,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形成制约。此外,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农民稳定收入,亟需农业保险等金融工具助农对冲风险;部分农村地区基础网络设施缺乏,“线上+线下”融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精准发力破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推动金融“活水”实现“滴灌”支农?需从机制优化、技术赋能和生态构建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一方面,加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户各类难以抵押的资产、人品荣誉等无形资产纳入银行评价体系,提高农户贷款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升支农贷款风险防控能力,推动金融机构能贷、愿贷、敢贷、会贷。另一方面,积极使用数字工具提升金融支农服务精准性,通过“数字授信”系统、“背包银行”及“移动信贷终端”等方式,缩短贷款审批时间,让金融“活水”成为支农“及时雨”。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叠加银行让利,推动涉农主体融资成本进一步“减负”;进一步开发针对性、差异化信贷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的金融投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范儿……多方协同共建良好生态,助力金融“活力”在支农惠农中迸发生机活力。

以精准服务破解融资难题,以创新工具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乡村田间地头,有效激活农村经济内生动力,让普惠金融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当中发挥更大作用。(连强)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