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创新供给让“民俗+”旅游“长红”

信息来源:海州区政府 发布时间:2024-09-19 08:46 阅读次数:

在连云港海州区,淮海戏等民俗表演和非遗“打铁花”活动,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夜间游玩体验;在平遥古城,每当夜晚降临,造型精美、色彩缤纷的剪纸花灯、绘画花灯、雕刻花灯便会照亮整个城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江西萍乡,随着夜幕的降临,以面具和舞蹈为表现形式的傩舞正式登场,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民俗+”活动正日益出圈并吸引眼球,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助推了文旅市场的繁荣。根据预测,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6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6万亿元。通过持续优化“民俗+”文旅产品供给,将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服务水平。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旅游形式创新、产品升级,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各地“民俗+”文旅活动如火如荼,在举办规模和参与人数上,都形成了显著的“出圈”效应。在抖音平台上,福建的“游神”话题播放量突破56亿次,潮汕的“英歌舞”话题播放量超过54亿次,甘肃的“社火”话题播放量超过20亿次。通过创新“民俗+”的表达方式,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技术赋能文旅产业,民俗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正焕发新的生机。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我国在推动“民俗+”旅游发展的方向、行业规范和功能作用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以优秀的人文资源为主干,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品位。文化和旅游部在2023年2月发布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强调,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以游客消费需求为核心,进一步把握“民俗+”旅游的特点,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游客需求,推出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采用数字技术建立立体式、沉浸式、交互式的“民俗+”旅游新场景,使民俗文化由“物化”走向“活化”,让游客从“参观者”变成“参与者”,实现同频共振。精准发力游客的“食、住、行、学、养、购、娱”需求,将民俗旅游与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延伸“民俗+”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民俗旅游夜间经济。找准市场定位,采取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方式进行推介宣传。

另一方面,政府应持续加大对民俗旅游产业智能化设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将乡村民俗的智能化保护、民俗景区的智慧化运维作为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吸引和培育更多既懂民俗又通晓旅游管理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发放旅游消费券,推出票价优惠、折扣套餐、消费补贴,让游客愿消费、想消费、能消费;通过民俗主题活动、乡村赛事活动吸引不同游客群体。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民俗+”在创新供给中持续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魅力,实现“长红”。(连予)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