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三字诀”,“科技+”焕发智慧文旅新活力
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文化街区……今年以来,旅游市场持续回暖,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新热点。以景区、文博场馆、休闲街区等多元场景为载体,结合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增强现实等软硬件技术,沉浸式旅游带来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丰富了人们的出游选择,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活用“融”字诀,“科技+”激活文旅新流量。相比传统文化旅游场景和业态,科技的“加持”带来的赋能效果,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诠释和表达,可开拓新的旅游市场空间。比如,有别于传统旅游体验依赖于游客直接参与到实体环境,AR和VR技术则让游客待在家里,就能在虚拟环境中“参观”文化遗迹、甚至是“穿越”到历史上的场景中去。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公布首批42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文博场馆等多样空间,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有机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消费场景,“科技+”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游览体验,为各地文旅带来新流量。
活用“实”字诀,“科技+”把稳文旅新变量。如今,好的IP和优质的内容,成为吸引游客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景区或项目本身具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资源禀赋,是吸引消费者的超强“底气”。既要靠科技打造更炫更酷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靠文化“打底”营造出层次多元、内涵丰富的体验感受。文旅和科技企业主动把握新机遇,依托传统文化之“底”,因地制宜将数字技术和当地文旅实际资源更好契合,紧跟旅游消费新趋势与时俱进打造新体验。根据不断成熟发展的科技手段,逐步加强、完善体验的沉浸感,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把稳多样化、高品质沉浸式旅游带来的新变量,为激发文旅消费更大潜力积蓄新动能。
活用“精”字诀,“科技+”促成文旅新增量。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沉浸体验、剧本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发展”,“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推出多种类型特色旅游产品”。从“长安十二时辰”到沉浸式全感剧场“风起洛阳”,一个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精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牵手各地文旅资源精华,为文旅消费形成新增量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美团数据显示,暑期虚拟现实体验订单量同比增长144%,“沉浸式”相关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比超过五成。
推进数实融合新形态,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潜能,因地制宜打造沉浸场景精品……积极探索“科技+”文旅融合新机制,通过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途径,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让智慧文旅不断绽放新活力。(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