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品味海州】新浦口·新浦庄·新浦镇之地名由来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4-07-01 09:25 阅读次数:

与任何一个发达城市都有自身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一样,作为连云港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新浦,也有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新浦口、新浦庄、新浦镇这3个地名的先后出现,就反映了他的发展变化过程。

那么这3个地名是如何出现的呢?它们都在什么地方呢?

新浦这片土地的出现,是大海东徙的结果。200多年前,云台山在大海之中,如今新浦这座城市的立身之地,尚为东海(今黄海)鱼虾栖息繁衍之安乐窝。大自然的变化能量无比,逼得东海龙王节节让地。到清代乾嘉年间,大海已向东北方退至海州古城东孔望山的东北角。使原来作为运盐河入海口的卞河口(在今海州区宁海街道)失去了海盐转运功能。运盐河顺着锦屏山东麓海滩上经雨水、山洪冲刷而自然形成的一条新的小河道——新浦(当地人因锦屏山原称朐山而称其为“朐山河”),追逐大海,在孔望山东北不远处入海。“新浦”也便成了运盐河新的入海河道。为了便于盐运,嘉庆三年(1798年),淮北盐商捐资疏浚卞家浦(在今海州区宁海街道)以下新河道——新浦,在其入海口修筑码头,并正式将其立为“新浦口”。确指运盐河新的入海一带的地名——新浦口从此问世。随着盐运入海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盐业的发展,新浦口这个地名的知名度也不断扩大。

嘉庆七年(1802年),海州来了一位新知州唐仲冕。唐仲冕(1753—1827年),字六枳,号陶山。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嘉庆七年由湖南岳州的平江县迁任海州知州。嘉庆七年至十一年(1806年)间,他两次知海州。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务实能干,深得民心。他上任不久就广泛听取耆老、盐商意见、建议,发现海州城百姓所需粮草,大部分来源于东南乡,而城东南山崖甚多,运输极为困难。他意识到要让海州安定,城内民生好转,关键要保证古城百姓所需粮草运输畅通。经过一段时间勘察、规划准备,于嘉庆九年(1804年),他率众从古城东门外至新浦口间,开挖一条“长一千一丈六尺有奇、广以六丈为率、深者自七八尺至一丈六尺有奇”(约合长3.4千米、宽20米、深2.7—5.2米)的河道,因逢甲子年,便将此河命名为“甲子河”。城东门外甲子河上的新筑石桥,也命名为“甲子桥”。甲子河的开挖,不仅解决了“孔望山至州城七八里,崖岸荦确,舟楫不通,城无市廛,米薪缺乏”的大难题,也使新浦口由单纯的海盐转运口,变成了集海盐、粮草转运,乃至内河客运于一身的综合性海河转运口岸,给“新浦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新浦口发展的同时,海岸线仍在不停地向东北方向迁徙。经过几十年的移动,到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新浦口”移动到了如今新浦的前河底、洋桥巷(今南极北路的解放路至后河路)一带,新浦口也就渐渐站住了脚。大片海滩被铺为盐滩。因来此以晒盐、捕鱼为生的人逐渐增多,聚居而为村落,人们便称此处为“新浦庄”。

“新浦庄”因位居蔷薇河和运盐河两条大河的入海处,海、河运输方便,又靠近海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州古城。这种优越的区位,对各路商贾极具吸引力。到光绪初年,新浦庄已是民船聚集之地,除盐运外,小麦、杂粮运输也开始活跃,庄上还出现了小杂货店数家、代客买卖之土产行、栈10多家。在其东部靠近海口的东海桥(又称东艞,即今龙尾桥)一带,已驻有“东海营”。到光绪中期,前河(今市化路身底)内樯帆不断,既有往南的运盐船只,更有从运盐河、蔷薇河而来的贩运粮食、土产的商船。粮行、土产摊点、日用杂品商铺,在前河北岸应运而生,并渐渐发展为一条街市,人称新浦大街(今民主中路海昌路至南极路段)。后潮河(即临洪河,因在新浦庄北部,民间通称“后潮河”)南岸也成了上游沭河沿岸粮食、土产贸易和渔民的生产基地。“新浦庄”已经初步形成了商贸集缜,“新浦镇”之地名也随之叫开了。当然,这时的“新浦镇”还没有正式进入古海州镇的行列,所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海州人相才编纂《朐阳纪略》时,在其记述的海州54镇中,尚无“新浦镇”之名。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