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那年那月: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些油灯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0-10-12 15:07 阅读次数:

从前,海州没有电灯。晚间,百姓人家料理家务,学生看书作业,商店盘货结账,剧场演出,以至外出行走,全靠油灯照亮。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虽有海州名人、清朝邮传部左侍郎、署理尚书沈云沛之子沈仲长,在离海州十多里的新浦天后宫东南角、前河南岸(今东方大厦附近)创办了新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那个发电厂发电量有限,仅能供应新浦大街(今民主中路)、新市街和后街(今建国路)上一些机关和较大商号、公寓、饭庄照明用电,根本轮不到海州人用。1938年,新东电灯厂又被日军炸毁了。1939年春海州地区沦陷后,日军出于尽快攫取海州地区财富,扩大侵华战争之目的,在海州城北门外办了个电灯厂。尽管这个电灯厂紧靠海州城,但连安稳日子都过不上的老百姓,哪有用电灯的缘分。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海州北门外的电厂便因资金短缺,燃煤不济而停产。所以,一直到40年代后期,海州老百姓家依然是靠点油灯来照明。一到夜晚,城里城外一片漆黑。1948年11月7日,新海连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组织人力,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停产多年、破烂不堪的电厂恢复发电,解放后第一个元旦节,新浦就用上了电灯照明。可是,由于全市各业百废待兴,电厂主要是保证工业用电,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姓生活依然十分困难,就是有电,绝大多数人家也无力用电。因此,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晚上在家看书做作业,依然用油灯照明。油灯一直陪伴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与我们结下了深厚友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油灯,以燃料来分主要有豆油灯、煤油灯;从灯的结构来看有豆油灯、简易煤油灯、带罩灯、马灯、汽灯等几种。它们各有特性,灯具也是形式多样。

豆油灯就是以豆油(或生油)为燃料的灯。豆油灯在海州民间使用年代已久,所用灯具也不断变化。最早是什么样子,说不清楚。从我们记事时起,民间所用的豆油灯基本上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下部是圆形灯座,中间是一根或高或矮的竖柱,桩子上带个把子,顶端是盛豆油(或生油)形似小碟的灯碗。油灯的质地不等。有钱人家有用银子或铜制的,一般人家多用锡灯,更多的百姓家是用一种陶土烧制、外边带黑釉子的灯具。这种陶质灯很便宜,跌坏了也不值几个钱。

点豆油灯比较简单,只要在灯碗里倒上油,在油里放上灯捻子,待捻子浸透了油,用剔灯棒(海州方言“剔”字读tián音)将灯捻子的一头剔到碗边上,稍露出一点,用火点着了便发出亮光。记得起初各家都是到杂货店里去买一种白色、细而轻的灯草作灯捻子。后来,不知人们懂得了灯草的功能,还是出于省钱,慢慢地也都用旧棉花捻成细细的双股棉条子替代灯草。再后来,市面上有了棉绳子,人们便都用棉绳子当灯捻子,省了很多事。在灯捻子变化过程中,灯具也渐渐简化,高腿油灯渐为小碟子所替代了。在小碟子里倒上油,放上灯捻子,点着就是灯,放到哪里都能用,十分方便。

点豆油灯,不管用什么灯具、什么灯捻子,油耗得都比较快,不知不觉一灯油就没了。孩子们不知道油怎么没了,就问大人“灯里油跑到哪去了”。大人便会哄小孩子说,“油叫小老子(小老鼠)偷喝了。”于是,“小老(鼠)偷油”也便成了豆油灯的戏称。

煤油灯兴起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煤油在海州地区市场上渐多时,这种以煤油为燃料的油灯才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它具有使用方便、比豆油灯更明亮等优点,所以一经问世便很快进入千家万户,成了居家的主体照明灯。那时煤油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通称“洋油”,因此,人们也都把煤油灯叫作“洋油灯”。

煤油灯的灯具有好多种,常用的有带罩灯、“偷油鬼子”和马灯。带罩灯是玻璃制品,也由三部分组成:底部是灯座,灯座上连着一个盛煤油的圆球容器;中部是灯头。灯头中间安装有供上下捻动灯捻的小齿轮,灯头下端有和灯座连接的螺丝口,上端四周有4个供安置灯罩的卡子;上部是玻璃灯罩。“带罩灯”也因此而得名。用时先在灯座上容器中倒上煤油,在灯头中装上灯捻子,而后将灯头安到灯座上,待煤油浸透灯捻子后点着灯捻,再将灯罩卡到灯头上便可使用。点带罩灯比豆油灯亮了好多倍,又不怕风,灯形也很美观,在民间很受欢迎,还把它作为闺女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但有一条,点带罩灯很麻烦,就是一晚点下来,灯罩就从下到上被熏得乌漆黑,既影响亮度,又不美观。所以,每天都得擦灯罩子。灯罩子不大,很薄,中间圆鼓鼓的,上下是圆筒状,擦起来很费事,而且稍不注意,或使劲大一点,就破了,还很容易划破手。

海州民间还有一种简易的煤油灯,是用一个小瓶倒进煤油,在瓶盖子中央插一根筷子粗的小铁管子,铁管里穿一根棉绳、布条或纸捻子之类,系上煤油,点着铁管上端的捻子,就是一盏煤油灯。这种煤油灯不用上街买,家家都能自己做。方便真方便,就是点起来耗油很凶,因此大家都叫它“偷油鬼子”。这“偷油鬼子”点着了火头上总是一股浓浓的黑烟。点一晚上,第二天早晨个个鼻窟窿眼里都黑了,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我们上小学、中学时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但是,每次考试,特别是期中考、大考(期终考)前“临时抱佛脚”时,也只能在这“偷油鬼子”下看书,任其烟熏。

马灯是另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照明灯。可能是初期它主要用于马车、牛车夜晚赶路时照明,才叫“马灯”的。马灯由灯、灯罩、提把三部分组成。灯就是一个底平、上扁圆用于盛煤油的金属油壶。油壶上端中间装有灯头,油壶两侧连接着可供安置灯罩、提把的金属架子;灯罩是一个花鼓形的玻璃罩,卡于可以转动的金属框内;提把是置于灯上端的金属环,可挂可提。马灯有较强的防风性能,所以,后来它更多地被人们用于夜晚外出行走照明,替代了灯笼。

汽灯是没有电灯之前亮度最大的燃油灯。其实汽灯大多也是以煤油为燃料的,只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它的油壶上安装了一种可以往里打气的新设备,灯头上装有用石棉制成的纱罩。点灯之前,先向油壶里打气,使壶内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从气嘴中喷出,喷出的煤油呈雾状小点,化为蒸气黏附到乳头状石棉纱罩上,与空气混合燃烧,发出炽热的白色光芒。这种白色光比其他煤油灯光要强上百倍,一盏汽灯挂在那儿,可使方圆两三米亮如白昼。因此,那时汽灯多被用于公共场所。记得解放前海州民间京剧班子演出,戏台上都挂着汽灯。

如今,除了“带罩灯”和马灯因地方习俗还会在民间操办婚丧嫁娶活动时被使用外,其他场合早就连影子也看不到了。可是,它们的形象,作为社会发展一个阶段的亮点,始终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因为它们曾经照亮我们的课本,帮助我们学得知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的好伙伴。(韩世泳)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