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品味海州】锦屏山的土墩石室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4-02-18 17:34 阅读次数:

□ 徐向其 高峰

在锦屏山上分布着一种被当地村民称作“藏军洞”的人工土墩石室。所有石室都是就地取材,用自然或加工过的石块垒砌,分层错缝,往上逐渐内收,上狭下阔,两头小而中间大,形成腰鼓型,顶部再用几块巨石封住。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形成巨大的馒头状土墩,故名土墩石室。在新一轮锦屏山风景旅游开发建设中,随着锦屏山步游道、车行道工程竣工,锦屏山深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将展现在游客面前,锦屏山土墩石室也将成为景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支撑要素。

石室现存状况

1989-1990年,由南京博物院和市博物馆有关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对连云港市境内的土墩石室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200余座,发掘21座。锦屏山(塔山、夹山、二涧)已发现20余处,主要在塔山区域。塔山、二涧有21处轮廓明显石室,夹山有石室遗址。在土墩周围用石块筑一圈散水状护墙,石室的开口大多面向开阔平地,石室内大部分不见铺地石,底部为凹凸不平的基岩。石室一般长3-6米,大的封土墩直径在3-6米之间,小的封土墩直径仅在2-3米之间,高1-2米,最大的至多可容纳10余人。

锦屏山塔山的石室多见于山脊、平缓山坡或山体的余脉上,山脚或山顶部较少。塔山古道东西两侧分布较为集中,其他地方分布零散。分布及朝向并不相同,或居山阳,或处山阴,亦有在山之东、西的。石室的门多南北向,九龙涧北侧山坡的石室门多朝向涧沟方向。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现存石室只有5处比较完整,其他的轮廓明显但封石坍塌或沙土淤塞,损毁严重。

石室年代与性质

古人动用这么多的人力、财力修建的数量众多的土墩石室,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工程或说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已发掘石室出土遗物看,时代特征强烈,都为唐代遗物。出土的部分物件图案风格与孔望山唐代龙兴寺遗址出土的莲花瓦当相似,显示了中晚唐崇尚肥美的风格,部分学者认为土墩石室为唐代建筑。对于古人修建石室年代、目的,学者专家们意见不一,多有分歧。

01 东夷先民居穴

连云港为太昊文化源起之一、少昊立国之初都,夏商周三朝政权都曾多次东征至海隅;周公旦征服东夷还曾渡海登上苍梧山岛祭拜瞬帝,所有这些已被一些学者所论证过。从上古时代人类居于黄海大陆架,后冰川溶化海水入侵,人类退居云台山、锦屏山一带等数度沧海桑田的历史地理变迁而言,具备人类生存理想条件的地方,必然成为古人类居穴的首选场所。

02 春秋战国屯粮穴

春秋战国时,吴国曾北上争霸,越王勾践灭吴后,亦欲迁都琅琊,问鼎中原,虽然明显实力不济,但踌躇满志的勾践自恃以其财力、军力足可称霸中原。他迁都北上,选云台山为中转站、前进基地。而屯兵屯粮场所,肯定选粮茂水丰的要地,故在云台山的香炉顶、锦屏的塔山等原始民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或扩建,用来屯兵屯粮。

03 唐代的墓葬

连云港地区古称海州,《唐书·地理志》:“海州户一万八千五百四十九,口十八万四千九百。”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但是,连云港地区唐代墓葬一直很少发现。在考古发掘中,汉代墓葬屡有发现,而且有几处固定的墓区。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亦常有出土。五代,宋时期的墓葬多集中于海州南门地区,唯独没有发现唐代墓区。唐代是连云港地区封建经济较为发达的时期,先民不会迁葬于他乡。广泛分布于云台山、锦屏山、伊芦山等地的土墩石室可能是连云港地区唐代的墓葬,唐代人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势较高的地带让先人安息,以求得鬼魂的庇护,它是唐代连云港地区封建经济发达与人口众多的证据。

我市土墩石室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大伊山新石器时代。大伊山墓葬是我国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石棺葬遗存,其葬区选择在山麓台地上,石棺用料就地取材,采集山上的石板嵌于土中,呈长方形,用盖石封顶。到了西汉末至东汉时期,连云港地区还流行画像石墓和石室墓(如海州原南门砖厂东汉二号墓就是基石垒砌墓室,向上逐渐内收,最后以巨石封顶);到了唐代,特殊环境促使葬区升高,建墓葬选材以石料为主;到宋代,墓葬又向山下推移,流行石室墓,砖石混用建墓以及砖室墓。土墩石室墓未发现人骨,就土墩石室这种形式的墓来说是正常而合理的现象。石室本身缝隙大,密封性不好,而封土亦不加夯实,长期的水土流失,使不少石室裸露于外。

04 唐王李世民东征时的屯兵藏粮中转基地

有的学者认为,云台山(含锦屏山)一带石室为唐时改建并扩建石室作为藏军洞、藏粮洞可能性极大。一些石室出土唐代陶器及兵器,并有大量谷物遗存。当时盖苏文为高丽国的海盗首领,拥有一支机动性极强的海盗船队,唐军对此无能为力。故李世民不得不两次亲自东征,一次北上辽宁,一次东至海州。而渡海征讨,兵粮补给最重要,为防止盖苏文的偷袭,唐王将军粮隐蔽分于云台山一带石室中。

05 宋金时期藏军洞

从南宋建炎初年,海州被金人占领,到嘉定十三年被收复(1220),先后被金人统治60年。海州虽然被金人占领,但处于南北前沿的海州,仍然是宋、金经常交战的接触点,60年间大小规模的战斗时有发生。其中,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海州地区发生了一场魏胜义军抗金的海州保卫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出兵南侵,以李宝率领的南宋水师,从海州今已成陆的岗嘴(史称隔湖港)出发,长途奔袭,取得了黄海奔袭战的胜利。《宋史》中讲述李宝水师曾“锚泊东海”,那么李宝水师锚地“东海”在什么地方?1982年,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锦屏山岗嘴夹山口发现了一处船刻岩画,又在岗嘴,刘志洲山,哑吧山陆续发现了古船坞、城址、马道、古炮台以及“招信军”石刻,并在岗嘴附近采集了金大定铭文的铜镜以及宋代的军用水壶“韩瓶”,确证此处就是李宝水师“锚泊东海”的基地,屯兵的港口。1218年,金兴定二年,海州朐山、隔湖港(今岗嘴)之间,宋金之间又进行了自海州入金以来最后一次的战斗。嘉定十三年八月,南宋收复海州,也结束了宋金之间60余年战火。作为宋金经常交战前沿的海州,锦屏山滨海险要,当然是必争之地,部队驻扎防守时需要屯兵屯粮场所,当时的条件只能在沿海山地构筑石室和要塞(孔望山、哑吧山有宋金古城遗址),石室多在涧沟两侧山坡(当时应为浅海湾),石室门多朝向涧沟方向,当地的村民一直称之为“藏军洞”,综合以上因素,部分学者认为锦屏山石室为宋金时期藏军洞。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是春秋战国时间墓葬被后来历代用作军事设施,此种说法较为可信。

石室保护利用

锦屏山的石室,其中大部分已被破坏,人为破坏最严重的应是元代修建塔山古道时的挪用石块,现代村民取用石块的现象也有,现存的土墩石室,给逶迤的山脉增添了些许壮观。近期在景区开发建设中,计划对现存的土墩石室进行调查、规划、保护、整理,最终形成独特的古代石室观摩景观区域,丰富锦屏山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打造景区人文景观新亮点,促进海州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九辑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