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海州】海州地方官与封建改革
检索浩繁的地方文献,常常有封建社会后期地方官图新除弊的字眼入目,他们在谋求地方“安业”“乐民”方面慷慨建言,甚而“疾呼”“腾越”。腐朽的封建政权在靠强权维护其专制统治而每况愈下之际,在宣扬所谓“弼成治教”不能欺哄人民之时,总会企望通过“变法”“新政”去拯救行将倾地的私家王朝。海州地方官的改革行止能够被“正史”所屡屡提及,大概也因缘于此。景泰四年(1453),知州陶昺调查荒地,实行“官府给种”,以税米购牛,劝民耕作,甚至借税粮组织贫民在海边煮盐,刺激地方经济的复苏。明代初年,海州的起义农民遭到驸马都尉黄琛的血腥镇压,“诖误甚众”,都转运使分司薛祥,释放了许多海州民众;面对“百姓流离”,遍布“草莱”“荆棘”的海州,知州陈德辅致力于“安辑流民复业”“兴利除弊”,几乎是想要“百废俱新”。从景泰年间明朝廷的人口统计分析,当时的海州社会经济渐趋稳定。受到明代张居正、海瑞等改革派的影响,海州地方官限制豪强,着力扶贫,注重实绩。嘉靖年间的知州王同为了堵塞“隐漏”,纠正“不据额以登”的官报数字,在丈量土地、清查户籍,平反冤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亲上《并里奏稿》,以切实做到“减税粮、轻马价”,以致“民赖以苏”。其后的海州同知张峰也是一位有志于改革、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生计的地方官。他提出许多革新的措置,大多切中时弊。如“合理定赋”,限制大户购田以及计商征税,引导资金由土地兼并转向商业、手工业的经营。此外,易瓒的“为政”和“刑税”;郑时举的“清查新坝民田浮粮”以及林议的“省费节财,扶善植弱”都通过一定的变革措置,为恢复地方经济作出了实际而有效的努力。面对“积重难返”的经济凋敝,为保证变法革新的顺利推进,海州地方官中的改革派尤其强调在自己的属员中重贤能、轻小人,倡导“社稷名节”,疏鄙“私谊人际”。宋代有许多监察官被安置、被贬到海州;明代海州籍的朝廷命官中出了许多像郇旃、胡应嘉那样的著称全国的监察官吏,或许正与当时海州地方官的官场革新相关。封建社会后期海州地方官的改革,无疑是为了延缓封建政权的败亡。但是,民生因之而暂缓于水火,资本主义的萌芽因之而积敛一掊沙壤;早期的民主觉醒因之而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凡此,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册上,将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