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庙会怀思:中学时代的四月八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1-09-17 15:50 阅读次数:

中学时代的四月八

周福林

小时候的四月八海州白虎山庙会,可是名副其实的“盛会”,也是我们小伙伴们的节日。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会为什么要在农历四月初八办,也不知道为啥要在白虎山下办,更不知道这叫庙会,我们都称之为大会。我们唯一有所了解的只有这白虎山,据传与唐代大将薛仁贵有关,因为我们听说书的讲薛仁贵是上天白虎星转世,仅此而已。小伙伴们之所以视之为节日,一是因为有了热闹的地方可以去尽情地玩耍;二是可以有理由向家长要点零花钱。这第二条对我们最重要。20世纪60年代可是比较艰苦的时期,每家的小孩都比较多,家长们收入都不高,几十元钱要养活全家五六口甚至七八口人,所以平时零花钱想都不要想。

1963年我上中学后,每年一到四月八,家长都会多少给点零花钱,让我到会上去耍一耍。当然钱不会多,最多三角、五角,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会把这钱小心翼翼地放在贴身衬衣口袋里,然后就盼着大会期间的那个星期天,每天虽然人还在课堂上,但是心早就飞到了白虎山。当日盼夜想的那一天到来时,早上天不亮就起来了,因为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必须步行十来里,走晚了玩的时间就少了。先到约定的地方,和几个要好的伙伴集合,我记得有张锦华、李君才、杨爱富,大家有说有笑地直奔心中的圣地一白虎山。通常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会场。因为是会期中间的星期天,白虎山下已经成了人的海洋。面对这种盛况,不免让人想起那些形容人多的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成千上万。会场设若干个区域,如农具区、百货区、饮食区、娱乐区等。我们到达后,一般先去小吃区花毛把钱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然后去各区转转,因囊中羞涩,基本不买什么东西,最多在娱乐区听听说书、看看小戏,等到中间开始收钱时我们就开溜,来到山脚下开始攀爬白虎山。白虎山并不高大巍峨,不一会就上去了,在上面休息一会儿,吹吹薛仁贵征东什么的,再俯瞰一下会场上人头攒动的情景,沐浴着初夏温暖的阳光,任由清凉的山风拂面,真是心旷神怡。

初中三年,我们四人年年都结伴上四月八庙会。最疯狂的是1956年那一次。当时正在白虎山顶看风景,张锦华说,年年都爬这小白虎山,不过瘾,他建议去爬南大山,也就是南面的锦屏山,大家一致赞成。于是下了白虎山,直奔南大山。爬到半山腰时,张锦华有了惊人地发现,他举着一棵植物大叫:“人参,人参,这是人参。”我们问他怎么认识的,他说他家东北的亲戚曾带来过,千真万确,一模一样。让我们满山去挖,然后去会上卖,说可值钱了,一棵起码值好几百。我们尽管半信半疑,但在他的催促下,也到处去找去挖,忙活了半天,每人都挖了十余棵,看看天色不早了,准备下山,到会上去碰碰运气。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个小险情,杨爱富临走时发现了一棵较大的,他过去挖,不小心一脚踩空,从一个小陡坡上滑了下去,所幸没有大碍,只是把脚踝扭了。我们三个人轮流搀扶他,跌跌撞撞上会去卖人参。结果可想而知,人家说这是沙参,晒干了才几块钱一斤,气得杨爱富当时就扔了,后来我们想想,要真是人参,还轮到我们吗?那时真是天真。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