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海州】扁担河始末
在新浦地区朝阳中路与通灌南路交会处北侧,有扁担河路、扁担巷、扁北二巷、扁担河社区一类带“扁担河”或寓意扁担河的“扁”字的地名。再往前,这一带还曾有过“扁南街居委会”“扁北街街居委会”的居民自治组织的名称。有些人称这些地名太土气。而“老海州”们却深知这些地名与曾经存在于这里的一条叫“扁担河”的河流有关,这些地名无不传承着新浦地区的发展史。
那么,如今为什么见不到这条河?它到哪去啦?
这条河就在现在朝阳中路北侧、紧靠路边的地方。只是它早在20多年前就由地上“转入”地下,成了地下排水道了。
这条河为什么叫扁担河?怎么又转入地下的呢?
说来话长。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陇海铁路铺筑到新浦时,这儿在铁路以南,即今陇海路(陇海商业步行街)以南,新浦人统称其为“铁路南”。当时,铁路南是一片盐碱荒滩,紧靠铁路根一带都满目荒塚,无人居住,更何况这远离铁路的地方!到了30年代末的1939年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新浦。新浦沦陷后,日军为了防止抗日武装攻打新浦,到处设卡布防,在通灌路、海昌路、南极路等几个铁路道口更架设了缠满老虎条的路障,派兵把守,严查过往行人。到40年代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日本侵略军气数渐尽,深感危机,惶惶不可终日,便增设防御工事。据我市地情专家张传藻先生考证,就在此期间,日军在远离新浦城区的铁路南这一带,挖了一道东起龙尾河边,西至盐河边的战壕,用以阻击南来的抗日武装。可是,没两年日军战败,无条件投降。这条战壕作为日军侵占新浦的罪证,留在了新浦街南的这片荒滩上,并渐变成一条死水沟。时间一长,沟水变臭,便有人将其两头挖通,使其成为沟通龙尾河和盐河的一条小河道,通盐河之处还一度成了小渔船的停泊、避风港湾。因其河身很窄,两头直通龙尾河和盐河,就像一根挑起两河的扁担,人们便叫它“扁担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浦作为连云港市(始称新海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很快,到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路以南已有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和工厂,居民也开始聚居成街。因此,在1960年3月,经市人委批准,新浦区首批设置的3个街道中就有路南街道(因位于陇海铁路以南而得名),并设立区人委的派出机构一路南街道办事处,对陇海铁路以南地区进行全面管理。到70~80年代,路南街道的海连路以南地区直至扁担河两岸已成居民聚居地区,并且以扁担河命名新设立了扁担河南街居民委员会(简称“扁南街”)和扁担河北街居民委员会(简称“扁北街”)。居民和企业的密布,河两岸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各种垃圾都进了扁担河,河水很快变质,两岸垃圾成堆。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扑面,居民怨声迭起,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不断收到关于要求治理扁担河、龙尾河、盐河这3条河污染(简称“三河治理”),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人民来信和市、区两级人民代表的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市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并于1987年7月下旬召开的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关于整治“三河”的决议》,将“三河”治理工作正式摆上了办理日程。
1990年春,市有关部门就治理扁担河拿出了“敞口式”和“覆盖式”两套治理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同年4月21日,政协新浦区委员会就如何整治扁担河问题,组织委员中的部分从事规划、设计、园林绿化专业的专家、学者,到扁担河沿岸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具体情况,而后从扁担河的形成、现状、功能等方面,对“敞口式”和“覆盖式”两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覆盖式”方案优于“敞口式”方案,并作出《治理扁担河应重视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对〈扁担河治理方案〉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作为新浦区政协提案上报市有关部门。同年6月初,市城区规划审批委员会批准城区“三河”治理方案,对扁担河采用“覆盖式”治理方案。新浦区政协提出的有关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建议被采纳。在此后通过全面实施扁担河治理方案,扁担河便由一条污染环境的臭水沟,变成了朝阳中路北侧的大型地下排水沟。
扁担河覆盖治理后,在整个朝阳中路北侧地面上出现了大面积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在通灌南路至海昌南路间一片空地上,新浦区开发建设了“银河购物中心”。银河购物中心南侧一条很窄的通道,因在原扁担河之上,便定名为“扁担巷”;通灌南路东侧填出的那条通至龙西南路的道路,也定名为“扁担河路”。2001年,新浦区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撤合原居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时,原扁北街、扁南街两个居委会合并成一个社区时,仍定名为“扁担河社区”。这些地名的命名,都是一种地名文化的传承,它们都是在让人们记住:此处曾有过一条小河——扁担河!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