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海州】唐代海州的一次涉外事务
□ 李洪甫
唐大和九年(835年),日本政府派遣入唐的使团中有一位和尚圆仁,他的身份是“请益僧”,即赴唐朝进修佛学的僧人。圆仁自幼在下野都贺郡的大慈寺跟从鉴真的徒孙广智学习佛法。
开成四年(839年),圆仁到达扬州,要求去五台山未获批准,改道北上,于当年四月五日到达海州。
当时,唐朝与新罗建立了在东亚国际关系史上著名的友盟式外交。为了安全和方便,圆仁冒称自己是新罗人。而海州东海县对日本人一直没有放松过防范。海州衙署专门发布公文,严令沿海村民不得私留外国官客(指负有官方使命的外国人)居住,并派军兵沿海巡逻稽查。圆仁在宿城村正好碰上了海州地方巡警官“都游奕使”部下小分队中名叫张亮、张茂的等三名军士,他们手持弓箭盘问圆仁一行。
第二天,东海县衙署派出交涉代表“都使”来到,要圆仁出具书面的公文和说明来海州的原因,并要圆仁去县衙。接着,海州衙署派出“衙官”李顺察看海边有无日本的遣唐使船。
四月七日早饭后,张亮等三人雇脚夫挑着圆仁的行李领圆仁去县衙。途中翻过两重山,又经过“泥深路远”的盐滩,下午到达兴国寺,又行二十里到心净寺,会见了海州押衙张实。张实兼任左厢将以及管理外国人事务的“勾当蕃客”,他大概是已知连云港地方史上最早的一名外交官了,张实的级别是正六品的朝议郎。
喝过茶之后,张实与圆仁一行又走了二十里,到达东海县,当晚就住在管理文书的小官“押司录事”王岸家。四月八日早上,喝过粥之后,张实与东海县令李夷甫、县丞崔君原、主簿李登、县尉花达、捕贼官陆僚等到王岸家会见并设酒食款待圆仁。饭后,张实与圆仁等乘船去海州,县令李夷甫还请张实带二斗新面粉给海州刺史。
两小时后,圆仁一行越过凤凰山与朐山之间的小海到达海州的龙王庙,与海州的判官、参军以及一位姓纪的翻译相见。接着又西行三里到达海州府衙前,经押衙通报,圆仁拜会了海州刺史颜措,“粗解佛教”的颜大夫询问了圆仁到海州境上岸的缘由。
会见之后,颜措命一位军将送圆仁回龙王庙。四月十日,圆仁登船,会见了通晓汉、日、朝三国语言的道玄和尚。道玄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谨呈珍内供奉上人从秦归东送别诗》,还载入了《唐人诗》。
四月十一日,圆仁在良判官的陪同下离开海州到东海县。十三日启程向东入海。
摘自海州文史资料第五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