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海州】纵谈海州 白虎山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海州白虎山物资交流会(以下简称“白虎山会”),是一种传统活动。勤劳淳朴的海州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它,利用着它,享受着它。同时,也在改变着它,使它既传统地流传,又不失时代特色地发展着,由昨天流传到今天,还将与时俱进,走向更繁荣的明天。
进香需求——白虎山会形成的源头
海州白虎山会始于哪一朝代,古无记载,众说不一。但是,关于它的来历,却有多种神话传说。流传较广的为碧霞娘娘惩恶助民,连夜搬庙说。相传在宋朝时,海州城里有个大财主,家有良田千顷还心不满,做梦也想当大官。一风水先生投其所好,告诉他城南白虎山东山脚下地脉最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这样风水宝地作祖茔,必主儿孙大富大贵,青云直上。财主一听心花怒放,立即派家丁连夜将山下人家赶走,画线定穴,修砌祖坟。此事气坏了州城百姓,也惊动了山顶上庙里的碧霞娘娘。她受百姓香火,保百姓平安,眼见狠心财主要霸占风水宝地,火冒三丈,脚一跺,连夜将自己的庙搬到山下,把财主圈划之地,占得分毫不剩。财主梦想破灭,从此家道衰败。海州百姓拍手称快,对碧霞娘娘感恩不尽,称此庙为碧霞宫,更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这天,到庙里敬香,香火渐旺。年复一年,世代沿袭,庙旁便形成了物资交流会。
神话毕竟是神话,但从传说中可以看出,白虎山会是源于山下碧霞宫的敬香活动。也可以说,是碧霞宫的众香客引来了白虎山会。
海州白虎山下碧霞宫始建于何年,没有记载。从现存于海州碧霞宫(今名碧霞寺)后殿西山墙上清顺治七年三月所立的《灯油田记》碑看,碧霞宫距今至少有350多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海州相才编修的《朐阳纪略》中说“城南碧霞宫,香火胜地,浴佛进香如归市。墙下古松,数朝旧植……”以此而论,碧霞宫创建就远不止350年,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时的白虎山庙会至少在头二百年前,已具相当规模了。
适应需求——白虎山会传承的根本
与一切交易都是人们需求产物一样,白虎山庙会也不例外。开始是四月初八人们进庙敬香,需要香烛、冥品一类物品,商人投其所需,备货前来出售;有的商人看到香客中有外路人,便前来搭棚卖茶卖饭;有的还办起临时客栈、骡马店,招徕外地香客。香客便成了初期庙会的主体。
农历四月初八,海州地区正值夏收夏种大忙前夕。四周农民想乘进香之便,进城买回些农具,商人便将农具之类的农需物资、日用百货拿到白虎山下卖。其间有心者更不断揣摩进香人的需求,使所卖物资逐年增加。就这样,一年一度的进香活动,带出了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易活动。而庙外交易、服务的出现,不仅为众香客提供了方便,也为各路商贾、艺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卖货、卖艺良机,更为海属城乡百姓提供了一个地点适中、时间相宜、货物品类齐全的购物大市场。当然,海州碧霞宫的知名度也随之扩大。白虎山会也正是因为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方面,显示出了特有作用,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得以生存、发展、传承下来的。
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影响、带动,一个以白虎山碧寺宫为依托,靠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集聚人流、物流,敬香购物并存并盛的白虎山会,基本形成了四大物资交流区:一是日用百货区,棚点集中于白虎山东侧一大片空场地上(即今碧霞寺以东到南园新村以西一带);二是农具、家具区,分布在白虎山南侧山坡上及坡下坟地间;三是饮食茶水区,棚点多搭在白虎山东北角的青龙涧两旁;四是卖香烛的,主要分布于州城新南门外到碧霞宫前的路两旁。卖儿童玩具的,分散在百货与农具家具区域内。加之碧霞宫戏台上唱大戏(京剧)和散布于会场各角落的众多唱小戏、耍把戏、玩大洋片的,大会期间,古城南郊白虎山下,棚点遍布,旌旗飘扬,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古城海州,成了仅次于过春节的热闹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白虎山会这个传统的物资交流活动,并因势利导,将其定名为“海州白虎山物资交流大会”。每年政府提前发出通告,并成立大会指挥部,组织国营、集体商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参与物资交流。为加快恢复地方国民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后期,白虎山下碧霞宫内办起了农具厂,山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粮田、菜园。白虎山会场地逐渐缩小。到60年代初,不得不迁离传统阵地,到古城内的新建路、幸福路两侧施展功能,一直至今。
当然,白虎山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由于人们无止境的生活需求,为它注入了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任何力量都没能阻止它的存在和发展。农历四月初,海州地区已近雷雨季节,会期常有雷暴雨“闹会”,1952年的大会期间,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把青龙涧两侧的数十家饭店、茶棚冲个精光,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一股脑儿全进了洪门大河。可物资照常交流,卖茶卖饭的赶紧重整旗鼓,继续经营。还有一年,会期中一人在白虎山的牛眼洞里躲雨,被雷击身亡。人们在一场惊慌之后照常冒雨赶会。“文革”期间,造反派出于派性需要,曾经禁止人们赶会。可是,这种禁令在经济规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届时,买卖双方照常进场。即使“造反派”调集“兵力”驱散,甚至鸣枪恐吓,也只能把会场从幸福路、新建路赶向洪门大桥西的蔷薇河边罢了。1977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市“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明令取缔白虎山会,更为人心所不向。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白虎山会劫后逢春,次年初,市革委即发出通告宣布,恢复传统的海州白虎山四月八会。并成立了由市革委副主任耿志英为总指挥的大会指挥部,加强组织指挥。从此,白虎山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会的规模逐年扩大,会期由五天延长到七天。大会成交额年年攀高。
形势发展——白虎山会面临新挑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虎山会在得益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新挑战,传统的交流会在适应人们需求方面,明显滞后了,其功能明显地减弱了。纵观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质丰富,商品大流通,使传统庙会的买方心理发生了根本变化。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可以随时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一年一度的白虎山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过去民间那种提前攒钱,准备赶会购物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第二,交通发达,人口大流动,城镇购物人流越来越大,使传统庙会的卖方心理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国有、集体大型商场,对上会做生意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过去存在于商人中间的那种企盼赶会赚大钱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大型国有、集体商业企业退出会场,使传统的白虎山会的商品大为逊色。现在白虎山会上所卖之物,除农具外,大部分日用百货都是处理商品。上会物资失去吸引力,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第三,文化繁荣,手段先进,城乡人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使白虎山会的传统文化活动,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大为减弱了。过去,人们赶会,除了购物而外,还当作一种文化享受。大人上会听书、看戏;孩子们则更把赶会买些木制花刀、花枪、鬼脸子之类玩具,看作是一年的一大快事。而今,电视走进城乡家庭,各种塑料玩具、电子玩具充斥市场。人们对白虎山会上的传统文化生活的钟情早已失去。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白虎山会的内在质量和实际效益,大大减弱了大会的传统功能。从物资交流这一点来说,几乎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一条是白虎山会还没能跳出传统的模式,在很多方面没能随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象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变化,不尽快研究对策,源于人们生活需求,得益于人们需求不断提高的传统的白虎山会,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就很可能因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们的需求,失去活力,而被淘汰出局。
老戏新唱——白虎山会振兴的出路
因此,如何继承这种传统的物资交流形式,更好地发展、利用这种传统的物质、文化交流载体,使传统的白虎山会与时俱进,焕发生机这个大课题,便摆到了我们面前。
笔者愚见有三:
一是,在这种传统的物资交流载体上,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如在传统的会期中,在古城海州举办港城乃至苏北地区名优产品展销会,全市性房地产开发洽谈会、旧城改造招商会、人才交流会、旅游及旅游产品促销会等活动,把传统的白虎山会由单纯的物资交流会,办成物质交流与人才、技术交流相结合;现货交易与项目洽谈、产品订货相结合;推销物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交流大会。
二是,做好文化交流大文章,改变目前大会期间文化活动档次较低、气氛不浓的状况。大会期间,除有计划地邀请一些外地文艺演出团体前来演出外,更应有意识地组织好当地群众文艺活动。如在此期间可以组织诸如农民艺术节、地方戏会演、社区文艺汇报演出,举办科技展览等活动,把会场内外的文化气氛搞得浓浓的,把传统的白虎山会办成港城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办成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对大会的组织指挥要转变观念,改变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组织办法,举办传统的白虎山会的状况,来个老戏新唱。首先,应该把办好海州白虎山会纳入全市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大盘子中,作为搞活港城经济的实实在在的一步棋,象办“连云港之春”“连云港之夏”“金秋登山节”那样,全面加强领导,把它办好,办出特色来。第二,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如何让传统的白虎山会老戏新唱,与时俱进问题进行研讨,统一认识,明确思路。为制定适应新形势的白虎山会组织指挥计划,做好前期准备。第三,要周密计划通力协作。有关部门可以围绕办好白虎山会这一总课题,制定计划,有意识地将一些活动安排在白虎山会期间,放到古城海州举办。负责筹办白虎山会的总指挥机构,更要提前做好计划,做好协调工作。第四,要搞好服务,特别要做好大会安全保卫工作;对外地前来参加活动的单位,认真做好接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兴商、投资环境。
总之,只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其重要性,站在搞活港城经济的高度加以通盘考虑,组织好,指挥好,传统的白虎山会,定会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