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古城情愫:难忘的矿山岁月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0-07-27 08:28 阅读次数:

每每登临巍巍锦屏山,眺望之余,心头总是浮现出曾经的矿山岁月。

1991年8月,21岁的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锦屏磷矿西山采矿场工作,至今清楚的记得报到第一天的情景。远远望去,西采场的矿井架又高又尖,就像一根巨大的避雷针,直刺云霄。刘顶断层形成的崖边,两层简易小楼就是场部办公的地方,我所在的地质组在一楼楼梯北首。推门进去,几个身穿矿山服、肩跨地质包、脚蹬矿山靴的中年男子正有说有笑,好像要出门的样子。我说明情况,他们个个热情备至,从话语中得知,其中一个高瘦的约莫30岁光景的是赵清波组长,山东人,人很豪爽。赵组长向我介绍了地质组的其余四位同事:老柴工、张工、霍老大、李老二,并交代我日后跟着老柴工多学习。

工作伊始,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很快我就结识了一批工友,厂办严秘书、劳资科小杨、工段的老韩等,他们向我详细介绍了场里、矿上的情况乃至一些典故秘闻,带我熟悉场里澡堂、食堂、工区、场部小楼后的小花园,至今难忘工场免费提供给井下工人的保健汤,两个字:好喝!

第一次下井才亲身体会到乘坐罐笼的感受,十几个工友挤靠一笼,每秒几米的升降速度,让初次乘坐的我瞬间产生失重的感觉,借助矿山帽的弱光,湿滑的井壁、如谜的地下井巷系统在眼前一闪而过。“咣当”一声,意味着到达作业巷道了。左拐右拐一个铜室,三两工友正做简短交谈,松木支架宛若巷道卫兵,密密麻麻。费力爬上天井,瞧见满载矿石的电车一辆接着一辆沿着小铁轨驶来驶去,轰隆隆作响,竟然还有女司机,个个精神饱满。迎头风镐开动、电耙运转、尘埃飞扬,工友们正专注作业。原来井下世界同样可以热火朝天、丰富多彩。

上下班,家住场部附近的工友,总是骑行往来。夜幕降临,从海州经锦化、西山到东山、岗嘴一线,甚是热闹。上下夜班的工友结伴骑行,伴着月光,一路说笑,两旁的路灯或明或暗,脉脉注视着这群朴素正直、争做贡献的矿山夜行人。夜深了,老工友下班后大都归心似箭,他们知道,无论多晚,家中总有一盏灯为他们亮着。年轻些的工友夜班后总会三五成群来到场部旁的小吃铺或工人村的小酒馆,点上几道可口的小菜,喝上几盅小酒,天南海北扯上一通,在酒酣耳热后,各回各家。

家住新浦的工友上下班总是乘坐3路车。那时的3路算是港城最繁忙的公交线路了,那时的3路车还是长长的大通道,人特别多,也特别热闹,因为乘客多数是磷矿人。乘坐时间长了,和司机也混得很熟,记得一位女司机,年轻漂亮干练,不知道名字,至今还在跑3路,为矿山人服务着。乘坐3路车总有特别的亲切感,或许每一位矿山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吧。

周末或歇班的时候,总爱跑到桃花润戏耍溪水,总爱到工人文化宫看场电影,总爱到服务公司大学生公寓蹭顿美餐,物质简单的年代,那鲜美的鲢鱼汤,至今回味飘香。

来到锦屏工作27年了,老磷矿的地标知道几处。矿大楼和老矿校里苏联专家设计的教学楼算是两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城的高层建筑还不多,当时矿大楼给我的感觉就是高大上啊,后来新建了服务公司大楼和俗称矿长楼的六层建筑,再后来,从锦屏山上南眺,十里矿区尽收眼底,原来工人村的矮小平房不见了,老矿区改造的一期、二期建筑拔地而起。矿山人如今幸福的生活在锦屏新村。

锦屏磷矿最著名的地标应该是俗称磷矿布达拉宫的选矿厂,红色建筑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形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承载了几代矿山人的记忆。

难忘逝去的矿山岁月,难忘那轰隆隆欢快奔跑的小火车,难忘那十字街头的东方大酒店,难忘曾经辉煌的磷矿子弟中学、曾经誉满海属地区的磷矿医院。桃花依旧,涧水悠悠,矿区曾经的人、事、物沉淀在岁月的长河里,偶被心头的风吹露,更加醇厚。

沧海桑田,岁月如梭,记忆不灭。物是人非,祝福常在。相信依山傍湖临河的锦屏小镇,未来定是如诗如画,我愿如斯。(闫刚伦)

QQ截图20200724172609.jpg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