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品味海州】海州“四吴”与唐代文坛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3-09-26 16:24 阅读次数:

□ 李洪甫

海州文坛,辞章纷呈,才子辈出,文华斑斓。这其中,唐代海州的“四吴”,个个堪称“文坛巨子”,称誉大唐王朝。

海州东海县(今云台山)人吴少微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与富嘉谟、魏谷倚“并负文辞”,号称当时的“北京三杰”。唐代的文学风尚,一度曾“浮俚不竟”,只有吴少微等深通“经术”,行文“雅厚雄迈”,为许多文人所“争慕”和倾倒。吴少微、富喜谟的文辞章法也被称作“吴富体”而被奉作楷模。据《淮海吴氏族谱》分析,吴少微和明代文豪吴承恩属于从新安迁入淮海的吴氏大族。

另外的海州“三吴”,是父子三人。父亲是著名的道士吴道瓘,博学能文。大历年间(七六六至七七九),被唐朝廷召入宫中,为太子诸王设授经书。唐德宗李适,就曾奉吴道瓘为师。

吴道瓘的儿子吴通微、吴通元“俱博学善属文,文采绮丽”。吴通元“幼应神童,举释褐秘书正字”。建中(七八〇至七八三)初年,吴通元“策贤良方正科”,因为“文词清丽”,而登榜及第。被先后派任同州司户、京兆户曹等职。贞元(七八五至八〇五)初年,又被“召充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凡是奉旨撰述的文章,多出自吴通元之手笔。唐德宗对通元的文章十分赞赏,尤喜爱他的“词藻婉丽”。昭德王皇后“驾崩”时,唐德宗命李纾写“谥册”、宰相写祀庙的乐章,写好呈上,唐德宗看了很不满意,又特地召吴通元“重撰”。许多人叹息道:堂堂朝野,数千巨子,唯吴通元的文字能够“称旨”!吴通元又和吴通微一起“以东宫侍上”,声名赫赫。但终致遭人的疑忌。但通元不能洁身自好,接受宰相窦参儿子窦申及宗室李则之的秘密结交,李则之策动人写“谤书”污陷陆贽翰林学士“考试举人不实”及“招纳贿赂”。唐德宗体察到这是“结构其谋”后,大怒,罢去窦参的“参知政事”,贬为柳州司观,将吴通元贬为泉州司马。临行前,唐德宗召见吴通元等,“责备”他们文人无行、坑害人才。吴通元等出至华州长城驿,被朝廷下旨赐死。

吴通微由寿安县令被召入朝廷任金部员外,又召充翰林学士,不久,改任职方郎中知制诰,七年后又先后改任礼部郎中和中书舍人。吴通元去世,吴通微不敢穿丧服,只能“著素服待罪于国门。”唐德宗怜惜他的文才,颇加抚慰。

海州“四吴”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其唐代文坛上的影响显示了海州地区的文化风尚。据载,唐贞观(六三〇)四年,海州就创办了学宫,勤勉学子,倡导学业,搜藏典籍,延请一些饱学之士主持讲席。重视教育成为唐代海州文化繁荣、人文荟萃的良好基础。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七辑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