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情愫:百廿书院一脉香
如果你在海州有访古寻幽的雅兴,进而想了解地方文脉,那么在古城游弋之余,请移步南寻。在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的板浦镇,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校园,这就是有着近120年历史的精勤小学。
学校虽地处苏北,却透着江南书院的雅净。漫步校园,中正大道两侧“四园”分列,黑瓦白墙,庭院深深。路东园内一枝红杏已伸出漏窗,诗意盎然。院门上高悬的匾额有“精勤书院”四个隶体大字,字体来自光绪己亥年(1899年)书院初建时的刻石。至今刻石还珍藏在学校的博览轩中,供后人观摩。书院大门两边刻有韩愈《进学解》中的名句为联:“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据说当年书院就是由此得名。此联由民国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书写。迎门的石简上刻着《学记》上关于“教学相长”的那段学界尽人皆知的话。石简西北有一片金镶玉竹林,微风过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让人不禁驻足流连。院内坐北朝南是一尊韩愈的半身塑像。韩愈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塑像后面走廊的墙上悬挂的就是韩愈的名篇《师说》《杂说》等。韩愈当年在潮州荒蛮之地大力兴学,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开疆拓土。这与精勤书院当年在淮北盐场的兴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流传至今的校歌中就有“文化开淮北,精勤一校着先鞭”的唱词。园中景观石上刻有篆书的“润”字,因为学校倡行“滋润教育”,希望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另外也是纪念老校区的“润园”。书院内还有博览轩、佳讯茶社、墨香居、品社专用室等师生活动场所。
走出书院,路对面就是状元第。大门两边是书法家陈凤桐先生题写的对联:“急时雷雨舒龙甲,得意春风快马蹄。”绕过影壁,就可看到演武场的西边站立一尊武状元卞赓的青铜塑像。卞赓,中正人,海属地区千百年来唯一的状元。学校的校本教材《走近武状元卞质》中对塑像有一段描述:
他威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
虽然大敌当前,依然神态自若。
他慈祥,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爷爷,
不管风吹浪打,皆如闲庭信步。
他身着朝服,腰悬宝刀,是去商讨国家大事,
还是去守卫大好河山?
他双目炯炯,注视远方,是在思索破敌良策,
还是在思念远方亲人?
他在校园里苍松翠柏的掩映下,
显得更加纯净而挺拔。
他在同学们呼朋引伴的喧嚣中,
显得更加沉静而厚重。
他从历史的风烟中走来,
他向更广阔的天地走去......
他就是清朝的式状元卞赓。
如今,卞状元守卫故乡的古老书院,也为书院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阳刚之气。状元第内风景石上刻有卞赓同僚曾纪泽手书的“砥”字,旨在激发学生砥砺身心,健康成长。院内还有卞赓纪念馆,陈列着依据中正百岁老人手绘图复原的状元第模型,卞生平介绍及收集到有关卞状元的书籍、实物。
学校另有汝芬、味辛二园,分别位于精勤书院与状元第北侧。园内假山喷泉,小桥流水,百花争艳,树木扶疏。其中两座小桥分别命名为“问渔桥”“云中子桥”,以纪念地方先贤江恒源、宋长禄。李味辛先生是一代儒商,徐圩盐场的创始人,曾捐盐田以助学,出任精勤学堂的第一任校长,今建味辛园来纪念他。园内菜畦整齐,是师生躬耕的实践基地。园内的“躬”字石、躬行路也在提醒人们记住前人在书院发展、文化传承方面筚路蓝缕的艰辛,今日更当重躬行,戒虚言。
游过“四园”,就来到教学楼前。楼前有致中绿地、养正广场,楼名“清韵楼”“仲琴楼”,分别纪念中正的地方先贤、清末女戏剧家刘清韵与有“海属泰戈尔”之称的朱仲琴。朱仲琴、孙佳讯、宋长禄被称为民国灌云三才子,皆为精勤校友。
校园文化景观处处,行色匆匆,不及细说。如果你游兴正浓,那么一定要到书院故址去寻访一番。故址在中正后街,一条青石板路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学校老墙上镶嵌着阴刻的“精勤学堂”四个楷体大字。书院故址是传统式的四梁八栋建筑,保存完好,如今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书院门前的石鼓、石像、石碾、石礁,仿佛穿越百年的历史凝思。书院初建时先人手植的桧树、柏树依然苍翠挺拔,犹如地方文脉的真情告白。
一步步地寻访,一点点地追溯,有120年历史的书院文脉的清芬漫溢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在传统书院中浸润的读书人的文化自觉。历史走进新时代,作为后来者难道不应该守护那一脉文化的馨香吗?让我们且行且珍惜。(谢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