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品味海州】龙江村地名探究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4-07-27 20:24 阅读次数:

在享誉全国“美丽宜居乡村”称号的浦南镇江浦村,有一个自然村叫”龙江村”。过去对于这个村落名称一无所知。2008年2月,浦南镇从东海县划入新浦区后,偶尔从一些资料中见到过,说这个村是个移民村,因发扬“龙江风格”而得名,但并未深究。

近二年,区志办编写《海州区地名志》,要求对区内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地名尽量搞清其来龙去脉。龙江村这个地名的来由便进入了调究课题。为此,近日笔者与区志办孙寿鹏同志一道,前往江浦村对龙江村得名缘由作了一番探讨。在龙江村,通过和老村长吉庆军、老会计高志富、村治保主任陈常华及名村志《江浦村志》主编孙屯本等同志座谈,才知道这个自然村的地名确有一段来历。

龙江村位于江浦村、也是浦南镇的最西边,西与东海县黄川镇 新联村的新桥、马浅两个自然村搭界,东与本村包埠自然村为邻,北至龙浦路,南到鲁兰河边。这个自然村的村民,原住在现东海县、赣榆区交界处石梁河水库库区内叫小埠子、北辰、南辰和西山后的几个自然村中。后来他们怎么到了浦南镇江浦村的呢?到了这儿又怎么叫龙江村的呢?现年73岁的老会计高志富说了句“这一段我是始终参与的”后,便向我们讲述了现在这个村庄得名的原尾。

1958年冬,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徐州专署水利局根据国家导沭总体规划,决定在与山东省搭界的赣榆县(今赣榆区)、东海县交界处修筑石梁河水库。这座水库位于新沭河中游,集水面积 557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5.85亿立方米,为江苏省水库之最。是关系到苏北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石梁河水库建成后,赣榆县、东海县和连云港市市郊90万亩农田可得灌溉之利。

但是,修筑这座大型水库,也将淹没库区内的85平方公里土地,牵扯到东海、赣榆和山东临沭3县要移民46972人。如今浦南镇江浦村龙江自然村的村民,原来就住在库区中心地带,分属山东省临沭县的大兴公社、蛟龙公社。为了保证水库按时蓄水,他们第一批被动员安置到水库边的高岭上安家落户。经过10多年的创业,各家基本适应了新环境。谁知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库区内村民们的安全,政府又动员他们迁移到邻近的江苏省东海县的浦南公社。

俗话说“搬家三年穷”“搬家脱层皮”啊!面对再次成为移民,庄上老老少少思想不通,大家想,从水库心搬到高岭上,挪点地方还没离乡,地瓜照栽,小麦、玉米照种,煎饼照吃。移民到江苏东海浦南公社,离了祖祖辈辈的老家,这些都得改变,还要种水田,谁会啊!日子怎么过?越想越不通。直到70年代初浦南公社安置移民的470间住房、6间学校用房、10间队部用房,以及各生产队用的场屋、公共厕所、牛宅、猪圈都建好了,还没有一户搬迁。

于是,山东、江苏两省联合成立“苏鲁移民工作队” , 入村进户做宣传动员工作。为便于工作,不久他们附近的村庄划归江苏省东海县浦南公社。江苏省成立移民工作队进村做工作,同时在东海县政府第二招待所开办学习班。各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都去参加学习,学习班办了头两个星期。整天学文件,宣传移民安置扶持政策,以提高认识,并组织座谈讨论让大家表示态度。正在这时,上映现代京剧《龙江颂》影片,浦南公社党委副书记张敬典就用影片中龙江大队女支书在抗旱斗争中,教育大家牺牲大队小集体利益,让抗旱用水从龙江大队农田中通过,源源不断地送到旱区,使数万亩受旱水稻获得丰收、一时被誉为“龙江风格”的事迹,启发教育党员干部顾全大局。号召党员干部要学习“龙江风格”,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克服个人眼前困难,带头搬迁,顾全大局,确保石梁河水库在发展东海、赣榆两县农业生产中作用。共产党员陈开甫、朱佃尧带头表态学习龙江风格,第一批搬进了浦南公社的移民小区。在“龙江风格”和身边榜样的带动下,移民搬迁工作这才正式启动。

故土难移啊!搬迁时,各家的家当很简单,一拖拉机装不满。但是家家都带上石磨,并从老宅地搬上3块大石头,留到新家支磨、象征性地带上3根木棒,好到新家时搭棚子用,以示没有完全离开老宅子。由小埠子、北辰、南辰和西山后村移民居住的新村落基本形成。在给新村落命名时,镇党委副书记张敬典想到在移民过程中 “龙江风格”的影响作用,提议就叫"龙江村”,并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龙江村早已与郎墩、包埠、团结3个自然村合并成为江浦村。龙江村这个自然村中由石梁河水库库区迁移来的村民,也早已融入了江浦村的大家庭,成了江浦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2016年底,这个自然村已由初来时的51户、208人,发展到了174户、629人。原来政府建的移民安置房,早已改建一新,已有148户建了新楼房。每当他们用着石梁河水库(今称海陵湖)的水,夺取水稻丰收,吃上大米饭时,都觉得当初搬的对。我们问他们移民后的生活比在老家怎样时,73岁的老会计高志富乐滋滋地说: “那是高强多了!”

龙江村人,当初在“龙江风格”影响下,迈出了顾全大局的一步。40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分享着这个大局的幸福。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