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古城情愫:海州古城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时间:2020-06-17 16:18 阅读次数:

我今年四十多岁,年纪并不算大,远没有到忆旧的年龄,却也忍不住想写一些关于古城的回忆文字,确切地说是我入学前即20世纪80年代初的海州古城。

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州人,老家位于黄巷和孔巷的交界处南边上,即今天海州办事处院子身底。老宅有两排,我们家住前排,房子是石头到顶的,是父母如同燕子衔泥一般建成的。祖父他们住后排,是祖上的老房子。孔巷在我记忆中远没有今天的宽,路两边的房子仿佛是紧挨在一起的;也没有今天的直,弯弯曲曲,全是石板铺就,雨过天晴,整条街都呈现出青梗梗的颜色,煞是好看,听大人说这些石头都是东海房山的。房山青石头很有名,石质细腻,硬度大,颜色青中透亮,是制作石磨的上佳原料。但这石板路是什么时候拆除,石头又运往什么地方去,我就记不得了。屋后黄巷则是土路,巷子里好像没有姓黄的,姓张的倒是有几家。黄巷中还有几条小沟,据说是市河的支流,每到夏天,就会有人拿着油灯在沟边照蝎子,用筷子夹住塞到酒瓶中,聚到一定的量,就会卖到城中的天成药店。天成药店是个老字号,除了售药,还会收购一些中草药,如橘子皮、蝉蜕、鸡内金......当然还有娱蚣、蝎子。

出了家门往南不远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是什么单位记不清了,它的对面,路西则是一片大的空地(后来建成了灯光球场),这是孩子们的乐园,捣拐、砸掼包、剋弹子、藏猫猫、滚铁环、跳皮筋、骑马打仗......游戏的内容远比今天孩子的游戏丰富。还有一些大孩子在这里打梭,一根两三寸长的木头刻成梭状,一根木板(棍)拿在手中,什么“斩大蹦”“跨小羊”,简单的东西在他们手中玩出了很多花样。打梭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一个小孩的眉骨就被梭打裂过,母亲不许我玩,所以一般的传统游戏我都会,但对打梭真的是一点都不懂。空地的南面有几棵很粗的柳树,有几户人家,其中一户姓刘,一户姓彭,不知谁家还在柳树边上种上了小麦和蔬菜,并喂了几只鸡,今天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孔巷南端有一个很大的厕所,厕所边上有一户人家,姓周,他们家有自来水管子,当时的人们多吃井水,也有讲究的人家到他们家买自来水,好像是一分钱一桶或是一担。周家门前就是中大街了。

中大街是古城的中心街道,以它为坐标分出了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街,以及十字街。中大街的热闹去处有两处:一处是电影院,一处是马路口。电影院的前身是城隍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拆除建成了电影院,电影院的售票处在最东面,每当有电影上映,这儿总是挤满了人,那镀锌铁管子被磨得锃亮。当时电影院采用的是敞开式观看,不用检票,放映途中会有人查票,但很少有人逃票。售票处的西边是宣传栏,里面贴满了各种好看的电影海报,如今这些海报都已经成了收藏家眼中的宝贝。电影院的大门西面是一处租小画书的,一分钱看一本,可以几个人合租,但不许互相换,看书的小孩会趁看书的老头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换。电影院的对面路南是一排很长的平房,这是一处食品零售商店,里面的糖果、小饼干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充满了无比的吸引力。食品店门前也有一个租小画书的,姓滕,家住在旗杆巷。

从电影院往西,过了隍庙巷,过了蒋家的裁缝铺,再过一个小吃部就到了马路口。如果说电影院是年轻人的舞台,那马路口则是老年人的俱乐部。马路口的北端是中大街小学,学校门前有两个花坛,只要天气晴好,上面总是坐满了人,下棋的、闲聊的、听唱书的、自娱自乐唱小戏的......有时候还有跑江湖打把式卖艺的,这个时候花坛上则是插脚无空了。学校大门西侧有一个驼背的中年男人常年在那儿配钥匙,当时没有什么电脑配钥匙一说,只是用锉子一下一下地锉。马路口的南面是海州照相馆,门前有很粗的大泡桐树,对面是水产组,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去买计划鱼。水产组的北面是一个百货商店,收银员坐在高高的台子上,通过铁丝把票据和零钱传送到每个柜台。百货店的对面是一个理发室,理发室的东南角有一间小房子,这是一处卖针头线脑的小铺子,我们小孩子更感兴趣的是摊子上的洋火枪、洋火纸、彩色的陀螺、掼炮......出了小铺子往西不远就到了十字街,十字街的西面是一所幼儿园,那是我的“母园”,一个学期学费只要两块钱。

十字街东北角有一个蓝色大门的院子,好像是税务所,税务所的北面是海州饭店,海州饭店对面是马厂巷,一座挨着一座全是白墙黑瓦的临街院落,再往北就到了市桥,过了市桥就超出当年我的核心活动范围了。(张大强)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