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海州】海州“马路口”
□ 宋继奎
海州城内中大街中心地段南侧有个宽敞的地方叫“马路口”,位于原孔庙(又叫儒学)前面。这个“马路口”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各处马路的出入通过的地方,而是一个专用地名,因而在那里立有一块“马路口”的地名牌。
“马路”一词在我国来说是舶来品,我国古代没有“马路”一说。其来源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在此情况下,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并非“专供马走的路”。
从18世纪末有了“马路”这个名称,到传入我国,再传到相对闭塞的海州,要有一个过程,可见“马路口”这个称呼在海州的历史并不长。那么,这个地方原来叫什么呢?
我们翻开清代《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从中可以找到答案。该志在“街、市、坊、巷”中“十字街”的内容中说道“……[今按]街在学前。往时,城中与四门每十日各集二日。后,四门市废,皆集于学前”。这里所说的“学前”,即指“儒学”(即孔庙)的前面,即向南的一片宽阔地带,也就是今日的“马路口”。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刻本问世之时,此处还叫“学前”;至于何时始称“马路口”,则无从考证,应是后来将城中的大路称为“马路”之后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从“学前”到“马路口”,一直以来这里都是热闹的“常市”集市。蔬菜肉禽水产品及百货日用杂品应有尽有。至今人们还会说“到马路口买东西”;可以想象,在“马路口”这一名称没出现以前,人们会说“到学前买东西”。
明清时期海州城“学前”除了是一处集市,还是民间半官方自治组织“乡约会所”,聚集民众进行政治法律宣传教育的集会场所。这在《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也有记载:“朔望宣讲皇谕,聚民读法,皆在学前集市”。这种初一、十五定期举行的政治宣教活动之所以“皆在学前集市”,是因为当时没有像今日的“大会堂”之类的集会场所,只有在宽敞的“学前集市”举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也曾多次在这里召开过数千人的群众大会。古老的“学前”—年轻的“马路口”啊,见证过多少历史的沧桑!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