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索 引 号 01426719-5/2021-00179 分 类 / 公报
发布机构 海州 发文日期
标 题 2020年海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 号 无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有效

2020年海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日期:2021-04-13 10:48 阅读次数: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突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开创新境界。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14亿元,比上年增加42.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1%。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46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87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5.81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2.3:74.4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202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3.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2%,其中农业产值26.52亿元,增长0.7%;林业产值0.80元,增长1.4%;牧业产值4.37亿元,增长17.9%;渔业产值4.16亿元,下降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0亿元,增长0.7%。全区小麦种植面积30.40万亩,总产12.1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28.935万亩,总产17.4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7.87万亩,产量31万吨;生猪存栏量4.1万头,累计出栏量7.05万头,家禽存栏81.99万只,出栏217.44万只。

新型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家庭农场4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7个,合作社公示率83%。全区自建、联建规模化基地3个,多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参与,吸纳农民就业近4000人,带动当地农户近3000户,形成了种植收储加工物流销售服务产业链,实现了强强联合、借力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区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为4695.29万元,与去年同期的2072万元相比增长了127%。全区94个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已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国扶系统内我区29237622人,脱贫巩固率100%;及时出台防贫保,救助防贫对象56户,发放“防贫保”补助资金36.1万元。全区参加确权面积23.37万亩,实测承包地面积25.1万亩,暂缓确权面积1.04万亩,参加确权户数37628户。完成农村河道疏浚23条,整治土方约116万方,总投资776余万元,有效改善河道水环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态势稳健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126家实现产值394.23亿元,增长1.7%;实现营业收入383.46亿元,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44.63亿元,下降12.9%。累计实现增加值增速5.5%。分行业来看,全区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新能源企业产值占比较重,是拉动全区工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医药制造业企业3家,实现产值157.21亿元,增长10.0%,占全区产值的39.9%;新能源企业7家,实现产值68.23亿元,增长13.3%,占全区产值的17.3%;设备制造业企业49家,实现产值94.21亿元,下降4.5%,占全区产值的23.9%;新材料企业29家,实现产值30.14亿元,增长5.6%,占全区产值的7.6%;纺织企业8家,实现产值9.21亿元,下降36.5%,占全区产值的2.3%;食品企业11家,实现产值25.41亿元,下降14.9%,占全区产值的6.5%;其他企业16家,实现产值7.68亿元,下降26.7%,占全区产值的2.0%;化工企业3家,实现产值2.14亿元,下降6.0%,占全区产值的0.5%

建筑业增速回落。全区在库建筑业企业10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7.56亿元,同比下降3.5%,其中超亿元企业23家,实现总产值78.49亿元,占全部产值的80.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拐点。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3.15亿元,同比下降21.8%,完成工业投资90.98亿元,同比下降41%,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3.21亿元,同比下降57.7%,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5.98亿元,同比下降36.9%,完成房地产投资138.33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民间投资216.96亿元,同比下降29.1%;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30.55亿元,同比下降11.4%

房地产销售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70.39万平方米,增长17.2%;商品房销售额178.62亿元,增长27.2%;房屋施工面积753.53万平方米,下降18.3%,其中新开工140.09万平方米,下降23.0%;年末待售面积21.73万平方米,增长9.1%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71亿元,下降3.4%。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78.79亿元,增长0.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94.82亿元,同比下降3.3%;住宿业实现销售额4.18亿元,下降18.1%;餐饮业实现销售额28.99亿元,同比下降8.1%

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发挥重点园区、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智慧物流园、浦南镇、天马集团、连农云商等获评市十佳电商称号,天马集团被确认为苏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2020年全区电商交易额达到210亿元,占全市电商交易额总量近40%,在各县中区位居第一。

促楼宇经济高质发展。全区现有建成可运行且单栋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楼宇达70幢,总建筑面积约196万平方米,在建和待运营楼宇12幢。在运营楼宇中,入驻企业超过4300家,新增入驻楼宇企业增长超过30%

对外经济呈现回落。全区实现进出口实绩12.13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019万美元,人均高技术产品出口85美元。全区境外投资完成205.1万美元,同比增长925.5%。实际利用外资3638万美元,同比下降53.7 %

六、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招商引资砥砺前行。面对疫情对招商引资工作构成的挑战,区商务局上下联动,全力以赴,编制招商指南、重点招商项目,依托各大平台开展广泛宣传;发布招商简讯近900条,同比增长12.5%,收集招商信息近400条,同比增长12.4%;出台《海州区招商引资项目共建共享试行办法》、优化《2020年度海州区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成立海州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特邀知名招商专家举办专题培训3场,提升全区招商人员业务水平;开展“走出去”活动200余次,拜访重要客商600余人;开展云签约、云推介、地产推介等“请进来”活动600余次。海州中心城区共拍出地块8个,南小区溢价率65.6%,创土拍楼面价新高。举办“招商集中推进月”活动,区主要领导带队赴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开展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签约滨河文旅小镇、联东U谷等一批优质项目,全年新签约过亿元项目71个,总投资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4%26%

七、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全面推进。2020年,结合创文工作持续发力,养护道路127条,养护面积522万平方米,打通建设西路、玉带路等道路4条,全面改造42条背街小巷,安装路灯487盏。完成玉带河片区、五七九片区54条市政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改造121.3公里,受益人口30余万人。完成幸福桥东、沈圩片区、陇海花园、矿山院低洼片区改造。2020年投入资金3.5亿元,对南园新村、恒利花园等89个小区进行改造,补齐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短板,城镇危旧房改造13188平方,完成两限房申请433户,廉租房137户,公租房434户。推进城市公园改建,完成玉带河城市公园、东方赛纳游园、紫金山同创园等10处街旁游园建设。提档道路绿化升级,完成建设西路、新海路、瀛洲路等23条道路施工。加大小区绿化覆盖,完成孔望尚府、世纪凤凰城二期、玉带新村等10多个单位、企业及居住小区绿化。增加街巷绿化点位,完成主城区花园式街巷绿化24处,并建成玉带河北侧(振海路惠苑路)城市自行车道1处。全年完成151个自然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污水主支管线约400公里,化粪池15280座,污水井19536座。铺设板浦、宁海、新坝、锦屏、浦南镇区管线48公里,完成年度污水设施投资约3.2亿元,成功申请农村污水设施建设国债资金2.95亿元。

八、文化、体育和旅游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建成示范性文化服务中心10个、示范性文化广场10个。建成文化馆分馆10家,图书馆分馆10家,开通全市首家法律专题图书分馆。在全市率先启动沿河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建成10处河畔体育健身场地,2处篮球场、1处笼式足球场、6处全民健身路径,推进海州体育馆二期、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建设。

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创作非遗传承剧目《五大宫调·江海遗音》、《镜花缘》等,在桃花涧景区建设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中心,举办海州区首届非遗文创节,举办文创海州旅游商品及城市伴手礼创意设计大赛,开发具有海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全域旅游创建强势推进着力打造闲情游山水、惬意览古城旅游品牌,加大环锦屏山项目建设力度,打造环锦屏山生态旅游名片,完成海州古城、锦屏磷矿开发设计方案,孔望山景区新大门主体完工,孔望山村吴窑创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在孔望山古城里和锦屏山森林公园沿线启动高端民宿改造设计工作,起草《海州区民宿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与市电视台、抖音平台等多家媒体达成合作,对海州进行立体营销推广,文旅海州短视频播放量120万次,海州区旅游品牌影响力位列全省县区前十,全市仅海州区一家上榜。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提质增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6亿元,增长1.4%,完成调整预算的10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52.4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5%,预计结转下年支出2.8亿元。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全区率先出台福企惠民9等惠企扶持政策,统筹资金3300万元,助力正大天晴、飞雁毛毯等13家企业应对疫情,提升复工复产效能。投入500万元参与港城消费券投放活动,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综合运用政府采购、贷款贴息等财政政策工具,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经济复苏态势明显

深化财政金融合作拨付705万元支持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43家企业争取苏科贷”1.27亿元;率先推出政银担模式,为116家农业经营主体争取贷款1.2亿元,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借助互联网和现代技术,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架起对接桥梁,实现融资服务两端的高效连接,全力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20家银行已入驻,全区6458家企业接入,累计解决融资金额38.65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发展后劲增强。持续实施高企培育五步走工作法,新增国家高企52家、省高企培育入库企业56家,高企增速创历史新高,累计达136家,遥居全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总比重达69%119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4.4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超2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6.11%。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全社会研发费用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3.2%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区有普通高中 3 所,中等专业学校 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4 所(民办一所),初中 10 所;小学 27 所(含宋跳小学,中心校以上、不含九年一贯制),完小 15 所,教学点 5 个,特殊教育学校 2 所,幼儿园 105 所(其中公办园 53 所,民办园 52所),少年宫1所。白名单的校外培训机构94所。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5024人(高三1417人),专任教师52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206人(高三单招班58人),专任教师 91 人;中学在校生 14074 人(初三 4629 人),小学在校生 52308 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3679 人,少年宫在职教师 51 人;在园幼儿 28796人,教职工1938 人。

十一、卫生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启动全区首家二级综合医院(海州区人民医院)建设工作,年内已完成部分装修改造。花果山、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主体完工,新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引入社会资本1000万元,新建心理康复医院,填补全区精神障碍疾病治疗区域的空白。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探索-结合模式,市一院与眼科医院建成紧密型医联体。投入1500万元,购置全飞秒激光设备,实现近视矫正技术与国际接轨。深化基层医疗服务内涵,创成省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示范载体16家。中医药事业迈向新阶段,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评审验收工作。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环境,国家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关注重点人群,中国计生协全国十家项目点、全省首家社区家庭健康服务中心顺利建成投用,创成全市唯一一家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在全市率先打造黄金4分钟急救驿站3个,实现交通运营点位全覆盖。推进医养结合,新坝养老护理院建成投用,4家基层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市级老年病科孵化中心在全区落户。

十二、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污染治理方面。实施蔷薇河全流域治理工程2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84个村庄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55个排口进行31轮次考核。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检测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245辆,完成重型柴油货OBD安装50台。完成低氮改造10家、生物质锅炉提标改造1家、VOCs污染治理6家。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推进德邦周边、德邦集团主厂区地块、新海路东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实施危险废物处置专项整治,检查企业812家次,发现隐患问题33条,全部完成整改。全区8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87.5%5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全区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0.3%。水、大气环境指标均达2020年考核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20年全区总户数24.93万户,户籍人口77.6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8.84万人,女性人口38.8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02%49.98 %。全年出生8688人,人口出生率为11.25 ‰;死亡4357人,人口死亡率为5.64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1 ‰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14.1元,增长4.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09.3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92.0元,增长6.8%。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97,比上年收窄0.06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58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810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688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849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442人,引领大学生创业233人,开展创业培训614人,创业带动就业7048人。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360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131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21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数311家,参保人数12742人,其中在职人员7765人,退休人员4977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16760.95万元,支付养老金37405.28万元,社会化发放完成率100%。已办理省内及制度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204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4亿元,基金支出1.03亿元,社会化发放完成率100%。截止2020年底,续缴保费人数30012人,退休2292人,死亡1262,退保约305人,征收保费9594.41万元。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达200.74元,同期增幅15.08%

民政求助保障兜底兜实。健全“大民政”综合体系,精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城乡低保户、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建立低保与扶贫脱贫信息共享机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低保政策的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民政兜底作用。深入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着力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救助服务,引进春雨社会工作事务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援助、教育援助等关爱保护活动35余场。完成300户困难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工作。新增两家医养融合型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3.7%。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为3.3万人次提供线上线下服务。

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一委三会”标准化试点工作,引导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网格”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全科社工覆盖率达50%。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海州统计年鉴》为准。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