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索 引 号 0142671915/2025-00122 分 类 /
发布机构 海州 发文日期
标 题 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无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有效

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海州 发布日期:2025-09-12 15:16 阅读次数:

张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硬科技”标杆孵化器的建议 ”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以来,海州区持续发挥“五步走”工作法和“1+N”科技专班服务联络机制,积极培育“新”苗子、把握“新”技术、集聚“新”人才、拓展“新”服务,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69家、较十三五实现翻番,科技型企业数、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数量占全市1/3左右,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创成全市首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6%,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达3.75%。高新区在国评中上升3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单项榜单中居第13位。

一、以“新”苗子为培育点,让“壮大企业”有“广度”。发挥孵化载体“源头”孵育功能,加快推进成都“科创飞地”等新型研发孵化载体建设,不断扩大高企培育“源头活水”,累计入驻孵化企业500余家。构建“孵化器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体系,2024年,组织申报高企120家,获批96家,占全市36.6%;获批科小635家、占全市27.89%,均创历史新高;东浦精细陶瓷获批省瞪羚企业,联瑞新材荣登2024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其中,正大天晴位列榜单第9位,上升3个位次,首次挺进前10。

二、以“新”技术为关键点,让“科技创新”有“深度”。支持鹰游、日出东方等重点企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卡脖子”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心核心技术,近三年正大天晴等企业累计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余项。2024年,精准摸排企业技术需求,建立动态数据库,与常州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168项,登记技术合同856项,成交额16.53亿元日出东方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家企业获批省科技奖三等奖。

三、以“新”人才为发力点,让“识才引凤”有“宽度”。实施《红韵海州英才“双创计划”实施办法》《高能级平台载体实施办法》《海外引才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产才融合,广泛搭建企业“引才桥梁”,创新企业“引才渠道”,推动高校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累计引进获批省市级“双创计划”人才(团队)35个,帮助企业引进科技副总331名,居全市首位。

四、以“新”服务为落脚点,让“精准施策”有“力度”。落实《海州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和科学精准的政策扶持体系,全方位助力企业创新。健全科技服务联系点制度,每年组织高企申报辅导、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各类培训10场次左右。2024年,加快科技创新与金融活水双向赋能,推动科技领域新增专项贷款33.5亿元授信,健全科学孵育体系。为企业落实各级创新资金3000余万元,争取“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贷款超2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吸收你们的意见建议,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企业培育、载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精准发力,精心培育创新链,不断延伸产业链,筑牢人才链,畅通资金链,完善服务链,全方位塑造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支撑、新优势、新动能。

一、聚焦企业培育,强化创新主体质效。一是持续加强源头培育。发挥北大分子研究院连云港中心、悟空智算研究院等研发载体作用,充分释放数字科技大厦等楼宇优势,激活华欧科技产业园等新质“地标”效能,招引医药健康、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项目入驻。二是实施提质培优计划。围绕“359”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探索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企业梯次培育成长体系。三是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中的引领能力,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二、聚焦载体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创建高能级孵化器。着力在专项孵化基金的设立、高水平且专业领域“硬科技”企业的招引等方面下功夫,加快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硬科技”标杆孵化器建设。二是加快机构提档升级。推进日出东方、联瑞新材料省重点实验室新建工作,优化全区重点实验室布局。推动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重抓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融入花果山科创走廊建设,增强平台能级,推动江海大建设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支持数字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数字标注服务平台。

三、聚焦人才培养,汇聚创新发展动能。一是架设科创“新桥梁”。拓展与长三角地区、淮海经济区等高校院所合作,持续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产业与成果对接,达成产学研合作成果。二是激活科创“源动力”。落实《红韵海州人才新政十条》政策,举办各类引智引才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重大人才计划强化“红韵海州英才”品牌效应,力争引进科技副总等高层次人才三是壮大科创“朋友圈”。主动链接江苏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科技镇长团后方高校资源,加快推进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建强招才引智网络,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撑。

四、聚焦营商环境,厚植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加强科技要素保障。聚力迭代优化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从资金支持到技术服务,引导政策、金融、服务等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加快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持续举办“红韵海州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双招双引,擦亮区域性双创品牌。举办专题双创活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人才快速成长积蓄新动能。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得出、接得住、成长好”。

非常感谢你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敬请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区科技创新工作!

特此答复。

海州区科技局      

2025年7月20日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