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索 引 号 070019/2024-00007 分 类 / 通知
发布机构 海州 发文日期 2024-04-22
标 题 关于印发《2024年海州区(高新区)新型工业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文 号 海工信发〔2024〕7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关于印发《2024年海州区(高新区)新型工业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栏目:业务文件 发布时间:2024-06-03 阅读次数:

2024年海州区(高新区)新型工业化工作要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按照省、市关于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聚焦产业发展、项目推进、载体建设、转型升级、优化服务,抓紧、抓实、抓好新型工业化各项工作,推动工业发展向“新”而行。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以制造强省制造强市为总抓手,以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为总目标,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确保全区工业实现量质双升、稳中向好,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工业支撑。

二、主要预期目标

1.规模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1%。

3.工业投资增长8%。

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54%。

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

6.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

 三、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一)稳中求进抓好运行调度。把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责任担当,促使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压舱石”作用。一是做好监测调度。对工业产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等重点指标实施运行调研常态化机制,建立监测调度、调研帮扶、挂点联系、要素协调等机制,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定向调度,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密切关注企业运行过程中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随时掌握停产半停产、经营困难等动态运行趋势,加强与统计部门、税务部门沟通,准确研判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形势;二是突出重点工作。推进四套班子挂钩强优企业、科级干部挂钩规模企业机制,重点跟踪帮扶8家工业强优企业、工业产值前20强、41家过亿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紧盯小升规企业。落实“一企一专班”推进机制,做好太瓦新能源、金麦特等20家在库拟升规企业培育工作,不断跟踪完善“小升规”培育库,确保全年新增17家规上工业企业。三是做好政策宣贯。实施政策上门服务,全面及时落实各级惠企政策,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最直观、最有利的政策红利,打通企业发展“堵点”,补上“断点”。重点为日出东方、港圣开关等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组织优必得流体、天佑纺织等企业申报首次上台阶奖励,全年力争为企业争取奖补资金2000万元以上。

(二)全力加强工业项目投资。 严格落实“一项目一专班”,全力构建“招引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滚动投资的工作格局一是狠抓项目招引。持续加强重大项目招引,重点推进10亿元的雷曼光电、5亿元的双碳产业及能源基地等在谈项目快签约,确保项目签约“不断链”。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抓进度,序时推进吴中智能制造装备、中央厨房等12个续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日出东方电控组件、连鑫玻璃钢高性能管道等13个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建设。三是保障项目开工。全力做好上能电气新型储能、弘芯源半导体器件生产等21个待开工重点项目前期要素保障,重点推进30亿元的5GW异质结装备制造、8亿元的九星医药包装等已签约项目快落地。四是推进入库列统。加大申报畅航高端制造、均和云谷等50个结转项目剩余投资,紧盯总投资10亿元的锡连工业园智能装备、1亿元的日出东方空气源热泵技改等新入库项目,加快3.5亿元的联瑞电子级功能粉体材料、1亿元的浦南制造基地等新开工市重点项目入库列统,为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项目支撑。

(三)重点聚焦产业链群共建。落实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政策措施,以省“1650”产业体系、市“3410”产业体系为重点方向,进一步强化集群思维,推动链式发展,构建基础更强、质态更优、能级更高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是突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全力支持正大天晴、联瑞新材料、日出东方、天明机械、鹰游纺机、天邦科技等重点链主企业上线新设备、新配套、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同时,牵引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合力壮大链群规模。各镇街、园区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充分挖掘资源,加强研发、销售、物流等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韧度和粘性,推动全区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台阶。医药产业:力推正大天晴综合制剂车间项目尽快投产,助推天晴两种治疗肺部疾病的新药上市销售,力争全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形成新的增长极;做好九星医药包装项目跟踪服务,促进医药产业链协同发展;帮助杰瑞药业顺利渡过并购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吸纳康复器材、体外诊断、可穿戴设备、医学影像设备等企业入驻生命健康产业园,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医疗装备产业高地,力争医药产业工业应税收入突破18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引导石化装备、纺织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通过“龙头+配套”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石化装备要尽快成立行业协会,资源共享,互帮互助,促进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节能设备生产企业要加强与核电公司洽谈合作,打造本土需求“内循环”,高端装备产业工业应税收入达到130亿元。新材料产业:依托联瑞新材料、乐园新材料等重点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硅微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鼓励太平洋润辉、东浦精细陶瓷等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生产各环节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新材料产业工业应税收入达到3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促进大陆电子加强与新能源车企合作,从新能源车的底盘位置传感器入手,逐步完成产品转型升级;推进珩星电子军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民营企业承担军品任务能力;促进衡所华威、珩星电子加快上市步伐,中蓝电子进一步提升产能,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应税收入突破30亿元。三是精心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发、储、送、用”生态全链条,聚焦 N型光伏电池组件、储能类、配件类,加大华东光能、太瓦新能源、无锡上能、常州比太、极地光伏、万邦储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推进,尽快形成实物量。加强与新疆等地区产业合作,用好当地充沛的光伏用地,积极探索“区内生产、区外消纳”的产业资源匹配模式,培育壮大具有海州特色和差异化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力促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区第五大主导产业。

(四)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主体作用,加强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提升全区产业创新水平,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支持企业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认定市级、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全年计划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产品新技术5项,力争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KS1009碳纤维原丝卷绕机等5个产品获首台套认定,加快建成联瑞新材IC用先进功能粉体材料研发中心,锻造出一批“杀手锏”技术。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分级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群体,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全年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10家以上。推动产业业态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培育2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力争各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达到15家。三是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增长路径,实现低消耗、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引导新海电厂、联瑞新材料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跃迁至价值链的高端水平;加快培育储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做好葛洲坝空气储能项目跟踪服务;扶持百时美生物科技实现“限制酶”等生物医药产品规模化生产;促进力磁医疗等企业加快智能康复器械、智能穿戴设备研发生产;不断壮大日出东方、太瓦新能源等新能源家族力量。更大力度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五)大力促进数实融合发展。认真贯彻新型工业化要求,把数实融合作为做强产业的重要抓手,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力促尽快建成微软、网易联创中心等数字赋能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推动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引导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链主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等方向的“智改数转”项目,全年实施新奥燃气数字化改造、衡所华威研发中心扩建2个重点数字化项目。二是加快智能化改造。依托现有装备产业基础,研发大型成套智能装备。支持企业研发智能制造设备,开展联瑞电子级粉体材料、腾越电子智能水表等重点智能化项目建设,促进成套智能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全年落实“智改数转”项目30个。三是合理布局算力产业。找准适合海州的细分赛道,加强与火山引擎、百度、华南智算等对接合作,加快千P级悟空算力基地和数字标注基地建设,引育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助力全市升级为全国互联网骨干节点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六)持续推动工业集中区建设。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拓展“四园四区”发展思路,推动园区与镇街工业集中区联动发展。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特色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发展的主阵地、强镇的压舱石和富民的主支撑。2024年,全区工业集中区规上工业产值、应税收入、亩均收益、工业投资等增幅均达1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一是加快产业规划体系建设。各镇工业集中区要按照“六个一”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即“一套规划体系、一个组织架构、一个主导产业、一定配套条件、一批重点项目、一列激励政策”的要求,全面启动镇级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工作,聘请国内顶级产业研究机构,编制高水平规划。浦南集中发展新型建材、新能源储备等产业;锦屏集中发展专用装备和光电新材料产业;新坝集中发展电力辅机、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板浦集中发展医疗敷料、服装加工、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特色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项目招引。全面梳理辖区用地、厂房,盘活闲置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定位和产业集聚需求,大力招引税源企业、劳动力带动强企业。推动与高新区各园区共建共享、财税分成、协同发展,承接市经开区、徐圩新区外溢产业和配套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推进华润三九智能包装、葛洲坝空气储能等项目签约开工。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园区基础设施,使各工业集中区基本具备“七通一平”的承载能力,推动板浦振浦路、盈浦路、瑞兴路建成通车,临港物流产业园实现强电入园,新坝天然气管道项目竣工使用。推进标准厂房、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年内浦南中小企业园一期二期项目竣工、锦屏中之腾仓储物流项目竣工投产,推动锦屏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板浦工业标准厂房等项目尽早开工。

(七)加快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以满足工业企业落户和发展需求为目标,持续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园区集中供热、工业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工业污水处理、变电站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二是开展产业对接。开展石化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供需对接“链洽会”系列活动,推动链上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开展产学研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产业生态体系。三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专项行动,针对用地手续不完善、欠缴土地出让价款及相关税费等情况,部门联动、难题会办、分类研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不动产权登记“应办尽办”,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房产。四是降低税费成本。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及时兑付各级工业企业专项帮扶资金,减轻各类经营主体负担。定期举办惠企政策宣讲会,引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惠企政策。

(八)强化生产要素保障能力。以加强要素保障作为推进工业扩量提质的重要抓手,着力打好资金、能源、人才等要素保障组合拳。一是开展专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海洋经济”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不断增强对新经济的认识,提升业务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持续加大对我区工业支持力度,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费让利。引导国有创投机构参与和招引外地基金投资区内优质中小企业,支持银行业围绕专精特新、智改数转、供应链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组织投贷联动、金融赋能中小企业等对接活动。三是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分领域建立行业领军人才专家库,进一步推进“海州工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