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26718-7/2025-00004 | 分 类 | / 通知 |
发布机构 | 海州 | 发文日期 | 2025-07-02 |
标 题 | 2024年海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 效 |
2024年海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执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主责主业,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全区经济总体保持了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04.85亿元,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51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182.99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594.35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22.7:73.9。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中有增。全区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76亿元,可比价增长1.0%。其中,农业产值27.17亿元,增长2.0%;林业产值0.94亿元,增长7.6%;畜牧业产值5.84亿元,下降9.8%;渔业产值7.21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60亿元,增长2.9%。粮食种植面积约64.26万亩,总产量31.12万吨。其中,夏收粮食种植面积约30.3万亩,总产量12.27万吨;秋收粮食种植面积约33.96万亩,总产量18.85万吨。
农业产业不断壮大。2024年新培育3家市级和12家区级家庭农场,新培育3家区级社和3家市级社,现我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以上3家,市级25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旅,培育采摘、垂钓、苗木观赏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95个。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年农村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约23亿元。持续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今年新获证绿色食品企业有8家15个产品,目前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低位运行。202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6%。167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11.66亿元,同比下降3.2%;实现营业收入402.81亿元,同比下降5.7%;实现利润总额55.55亿元,同比下降7.6%。分行业来看,医药制造业企业7家,实现产值155.12亿元,增长8.3%,占全区产值的37.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企业6家,实现产值56.31亿元,下降0.5%,占全区产值的13.7%;专业设备制造业企业21家,实现产值28.16亿元,下降20.4%,占全区产值的6.8%;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7家,实现产值28.02亿元,下降3.8%,占全区产值的6.8%;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19家,实现产值27.09亿元,下降30.2%,占全区产值的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28家,实现产值21.89亿元,下降10.4%,占全区产值的5.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16家,实现产值29.36亿元,下降10.4%,占全区产值的7.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9家,实现产值15.62亿元,下降3.7%,占全区产值的3.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81.52亿元,同比增长5.0%。全区69家二级以上资质企业(占列统企业数40.8%)签订合同额71.23亿元,占全区签订合同额的63.9%;新签合同额40.82亿元,占全区新签合同额的65.6%;完成总产值54.71亿,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比重67.1%。2024年全区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产值0.76亿元,同比增长1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回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19亿元,同比下降19.8%。其中:工业投资累计完成71.75亿元,同比下降37.2%;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8.88亿元,同比下降65.6%;房地产投资完成96.72亿元,同比增长0.5%;制造业投资完成46.15亿元,同比下降56.2%;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5%。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9.55亿元,同比下降28.9%;高技术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5.0%。民间投资完成157.45亿元,同比下降36.1%;建筑安装投资完成219.27亿元,同比下降21.4%。
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全区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7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商品房销售额83.06亿元,同比增长15.0%。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26.4%,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9.8%,年末待售面积同比下降8.0%。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商贸经济增长放缓。全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1.07亿元,同比增长1.3%;批发业销售额429.81亿元,同比增长0.3%;零售业销售额514.28亿元,同比增长4.1%;住宿业营业额4.87亿元,同比下降6.5%;餐饮业营业额40.32亿元,同比增长6.7%。
对外经贸稳步提升。2024年,全区新增签约项目221个,总投资370.7亿元,其中1-10亿元项目135个、10-50亿元项目7个。新增开工项目132个,总投资210.66亿元,1-10亿元项目67个,10-50亿元项目6个。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完成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新引育外贸企业38家,进出口额约7958万美元。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完成6000万美元,跨境电商企业9710交易额完成4180万美元。
六、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优化。2024年,新建凌州路小学周边天晴路、南空路、烟草巷道路及配套设施,完成陇海东路(南空路-凌州西路)改建工程,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雨水井580座、维修井盖210套,维修沥青路面及人行道2.1万平方米,更换路牙石1800米、止车柱及护栏部件2600余个,有效保障市民良好出行条件。建成御景园、康韵园等10个口袋公园,实施海宁大道、盐河南路等5条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建设花园式街巷15处,根据季节换植道路交叉口草花1.2万平方米,营造绿色生态园林景观。实施3个约14平方公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检测管网70公里、整治排水户300个,完成苍梧路、繁荣路等15条道路管网修复和商户接管,新建玉带河南片区污水管网及梧桐路泵站,完成浦南村、黄圩村等10个行政村污水设施全覆盖,城乡污水治理有序推进。
七、文化和旅游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启动区图书馆新馆设计建设工作,完成区文化馆场馆修缮,3处场馆入选2024年省级最美文化空间。新建乒乓球桌、健身路径等室外体育设施57处。举办春节踩街等大型文旅活动40余场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30余场次、“迎省运”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0余场。参加全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金牌数与奖牌总数位列全省第一。2个节目入围省五星工程奖决赛。举办连云港市半程马拉松赛、孔望山国风音乐节等文体旅赛事活动,创新开办“西游书场”进街区、进景区、进社区,制作海州元素二十四节气文旅宣传视频,赴全国11个城市开展宣传推介。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税收收入32.91亿元,税收收入占比79.7%。全力向上争取资金,累计向上争取各类补助和政府债券等资金25.9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0974亿元,比上年下降14.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593亿元,教育支出11.2812亿元,农林水支出2.6267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193亿元,住房保障支出6.6280亿元。
金融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开展政银企对接会3场,与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农业银行连云港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配合市级部门组织召开2024年全市重点项目政银企融资对接会,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帮助锡连工业园智能制造装备基地等16个海州区市级重点项目31.66亿元的融资需求做好融资服务。金融服务平台共入驻55家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接入中小微企业1397家,累计注册企业超1.88万家,当年引导企业通过平台线上共发布需求1847笔,促成相关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授信97.93亿元,线上金融需求满足率近70%,贷款平均利率在4.01%左右,辖区内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度和可得性不断增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5家、省市瞪羚企业5家,获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9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6%。联合北大、浙大等高校院所举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才企对接会等产学研活动64场,达成产学研合作168项,登记技术合同22.4亿元,获批省“科技副总”113名、同比增长44.87%,入选省、市“双创人才”6名。日出东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正大天晴等3家企业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4年年底,全区普通高中在编教师499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81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759人,少年宫在职教师21人;幼儿在编在职教师167人。全区共有中小学63所,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中专1所、九年一贯制3所、初中1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小学43所(含村小、教学点)。在校中小学生78715人,其中:小学生53950人,初中生16949人,高中学生6019人,中专学生161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籍学生180人。
十、卫生
卫生事业平稳运行。2024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35个,比上年增加31个,增长5.13%。其中医院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44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636人,注册护士2085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5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3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870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149张。
医疗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完成3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国优”单位、2家省级社区医院、3家甲级村卫生室和18个省市特色科室建设工作,建成五级中医馆2家、四级中医馆1家,并改造提升7个精品“中医阁”。居民健康档案建档81.2万份,老年人体检5.86万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7.25万人,家庭医生签约30.93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7.01万人,各项指标均突破历年新高。完成全区4.96万名儿童孤独症初筛,为2.27万名适龄妇女开展免费两癌筛查,为3504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发放健康宝贝券1.7万张。建设病媒生物防制规范化小区10个,1个镇、21个社区(村)达到省级健康标准,城乡健康素养水平达38.1%。
十一、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15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优Ⅲ类,盐河桥、大浦闸断面汛期污染强度分别同比下降107%、55%。全区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空气优良率81.7%,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有序推进十大类46项治水工程。实施262个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新改建闸站61座、雨污管网42公里,建成生态河道30.7公里。累计完成429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8%,苏北领先。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稳步增加。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增长0.3%。0-14岁14.42万人、15-59岁61.28万、60岁及以上19.1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65‰,人口死亡率5.84‰。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13%,比上年末提高0.15个百分点。
2024年末,全区户籍户数27.02万户(不包含景区),户籍人口79.8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9.67万人,女性人口40.2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67%和50.33 %。0-17岁17.50万人、18-34岁14.57万人、35-59岁30.72万人、60岁及以上17.08万人。
居民收支持续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62元,增长5.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12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70元,增长7.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611元,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442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47元,增长8.3%。
社会就业持续改善。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1456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247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65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568人次,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00人次;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437人,自主创业带动稳定就业5567人;新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6个。家政零工市场获批“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海州新能源产业技工被省人社厅认定为“江苏省省级劳务品牌”。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全区城乡居民保障水平为332.0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76%。全区城居保为重残、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代缴1825人,代缴金额18.25万元;新安置被征地农民4个批次,涉及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4014.82万元,安置人员349人。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精准扩面专项行动,参保扩面完成7273人。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海州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