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27180-5/2020-00023 | 分 类 | / |
发布机构 | 海州 | 发文日期 | 2020-11-24 |
标 题 | 2020年工作总结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养老服务机构 | ||
时 效 |
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加试题”,区民政局紧紧围绕中心,坚决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创新,积极应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考验,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努力交出“双胜利”满意答卷,凝心聚力推进我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特殊群体保障“广覆盖”,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针对4类群体4千余名困难群众,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发放口罩2万多个。对困难群众实行“三个一”关爱服务,筹集资金10万元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和防疫礼包,走访慰问困难群众309户。全面开通社会救助快捷通道,对28人次采取了特事特办、先行纳入的方式,简化社会救助审批程序,实现应保尽保快保。养老服务机构“零感染”,落实细化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牢筑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安全防线。清明祭扫服务“稳有序”,着眼保障群众祭扫需求和健康安全,全区公墓均按照防疫要求和实际容量,推行错峰祭扫、待客祭扫、线上祭扫服务,整个清明期间祭扫工作安全有序。
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密筑牢。持续发挥民政兜底保障功能,各项政策及时精准实施,累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4617余万元,兜准兜实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稳步提升救助标准,全区低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630元/人/月、1637元/人/月和9828元/人/年。深化简政赋权,全面落实救助审批权限下放镇街,救助事项审批更精准快捷,有效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和效能。建立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发挥临时救助“雪中送炭”的作用。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机制,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儿童主任队伍。
养老服务质量再上新水平。基础设施扩面增量,新建街道养老日托中心2家、社区乐龄生活馆11家,实现全区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城乡全覆盖,中心城区镇街级日托中心全覆盖。完成25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新增两家医养融合型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9.5%,超省定标准4.5%。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浦南、板浦、宁海街道完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宁海街道敬老院建成全市首家“居家+机构”养老综合体,率先完成“明厨亮灶”建设,交由红泰物业专业化运作;区级中央厨房配餐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满足6000人的就餐需求。专业化服务提质增效,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为3.3万人次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区接受上门服务的老人达到11750人,占比8.45%,超省定标准0.45%;持续提高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度,通过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连续引进九如城、上海海阳、江苏金康(安康通)、南京斑马(松子养老)等知名养老服务品牌进入本地市场,培育出江苏中佳、连云港红泰、连云港椿辉、连云港正义联等本地养老社会组织,打造出了智能式、订单式、医养式等特色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全区社会组织直接运营的乐龄生活馆达到35个,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达75.3%。全面完成养老机构消防审验工作,关停14家机构,通过消防、住建部门确认主体安全的机构13家,现已全部完成备案手续。
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不断夯实基层便民服务阵地,投入5100万新建18个社区级便民服务中心,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城乡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达95%以上。持续深化“一委三会”标准化建设,“一委三会”规范性文本通过专家评审会论证,形成了基层易操作、可复制的规范。推进宁海街道杨场村探索“一委三会”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村居民议事协商标准化。2020年宁海街道杨场村村规民约被评为连云港市优秀村规民约,发挥好典型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手段,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网格”服务模式,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全科社工覆盖率达50%。全区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550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00余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47.89%。
殡葬改革持续高速推进。围绕做好“建”的文章,改扩建6处公益性公墓,总建设墓穴数量18631座,新建3处骨灰堂,共有5204个格位,全区涉农镇街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覆盖率100%。节地生态葬建设有序推进,青龙山公墓建成2处3348个格位的骨灰堂,15处8546个格位的壁葬以及部分“卧式墓穴+树葬”,生态节地葬设施建设比例达52.5%,成为全市生态葬示范标杆,满足群众多元化殡葬需求。紧盯完成“迁”的任务,克服散坟多、分布广等困难,累计平迁散葬坟34069座,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同时完成刘志洲山体育公园自行车赛道两侧800座散葬坟整治,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聚焦实现“挡”的效果,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栽植苗木30余万株,实施高密度的绿化、补植、围挡,全区公墓达到“见绿不见墓”效果。着眼巩固“治”的成效,查处非法占用林地建墓1起,拆除违规建墓平台220平方米,拆除违建墓穴9座,及时制止土坟硬化3起、私建墓穴8起。开展三次联合执法行动,活人墓、硬质大墓、豪华墓整治率100%。同时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全区共建立红白理事会93个,覆盖率达100%。结合清明节祭扫,通过报纸、网络、新媒体、宣传车等载体加强殡葬宣传,累计发放殡葬改革问答、散坟整治通知等宣传资料3.7万余份,倡树 厚养礼葬文明新风。
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婚姻登记在实现全免费的基础上,实现由规范登记向优化服务延伸,开设了全市唯一一家涉外婚姻登记窗口,成为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区和全省婚姻登记规范化试点单位,开展了婚俗文化宣传月活动。编撰国典国志、省典省志共计条目210余条,联合赣榆区民政局完成赣榆区海州区第四轮(2018—2022年)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持续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持续开展“夏季送清凉”和“冬季送温暖”活动,确保城区主干道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救助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