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索 引 号 66763149-2/2024-00007 分 类 /
发布机构 海州 发文日期 2024-08-15
标 题 区科技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文 号 无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区科技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栏目:工作开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4-08-15 阅读次数:

2024年上半年,海州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跟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务实进取、奋力开拓,主体培育、平台搭建、科技合作等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蓄势赋能。

(一)打造创新企业集群。完善高企孵育体系发挥孵化载体“源头”孵育功能,加快推进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和无锡、南京、成都“科创飞地”等新型研发孵化载体建设,不断扩大高企培育“源头活水”,累计入驻孵化企业54家。构建梯次培育体系。构建“孵化器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体系。组织申报第一批高企31家、第二批高企23家,获批市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37家;组织申报省瞪羚企业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鹰游、日出东方等重点企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卡脖子”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心核心技术,择优推荐申报省级项目12项,带动企业投入项目经费2.12亿元。

(二)深化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支持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一体创建国家实验室,重点支持正大天晴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日出东方、联瑞新材料积极创建省重点实验室;推动江苏小牛电子智造研究院、江苏天石稀土研究院等4家创新平台签约,推荐申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精准摸排企业技术需求,建立动态数据库,与浙江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84。活跃技术交易市场,登记技术合同478项,成交额12.34亿元,同比增长21.3%。日出东方参与完成的“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促进创新人才引聚。大力实施红韵海州英才“双创计划”、区海外引才计划,组织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申报奖励,拟资助区双创人才15名,海外创新人才3名,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4个,资助金额300余万元。

(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海州区推进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加大布局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产业金融等创新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创新政策上下联动集成效应,为企业落实各级创新资金2400余万元,帮助企业争取“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贷款1.17亿元。强化政策宣贯召开专题培训2场,解读高企、科小申报要点,并引导企业做好研发费用归集。开展“科技服务专家行”活动,邀请专家深入企业对接创新需求,精准开展辅导,提升企业研发活动管理水平。强化专班服务。调整科技工作专班,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强化“目标分解、领导带队、分片包干、镇街(园区)联动”工作机制,将企业培育、平台引建、技术交易等重点工作全面纳入专班服务内容,压紧压实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打造争先创优干事氛围。

海州区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后劲不足;促进区域联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科技与产业、产业与人才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依然存在。

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升首位度、矢志争一流”目标要求,着力推进企业创新主体“策源”、战略科技力量“聚合”、区域开放合作“赋能”、科技体制改革“集成”等“四个突破”,全力打造科创赋能先行区。

(一)推动创新主体培育,塑造科技创新策源优势。集聚双创资源,推进南京、无锡、成都等地科创飞地建设,探索“走进科研院所”设立科创飞地,更好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科创中心、海发众创空间等载体作用,围绕算力、数据、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产业领域加大培育力度,全年新增孵化入驻科创企业100家。用好企业创新积分及科技大市场平台,挖掘有潜力创新型企业,及时掌握企业最新发展情况,强化专家预审辅导,确保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以上,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强化惠企政策落实,引导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5%。

(二)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塑造创新动能聚合优势。构建由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 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进一步优化全区重点实验室布局,更好发挥实验室作用;强化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合作对接,加快推动高新区与太湖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用好新型研发机构激励政策,指导已签约创新平台申报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三)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塑造开放合作赋能优势。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解题—成果与资源双方共享”的开放合作模式,全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以上深化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省产研院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与驻区院校机构专项合作,引入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平台3个,举办产学研活动60场以上,达成产学研成果16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10%以上。

(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塑造产创融合集成优势。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根本,一体推进“科技—人才—产业”创新,全域落实花果山科创走廊规划,加快构建以海州为关键节点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分工合作体系。深化产才融合,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引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各级科技人才工程,帮助企业选聘“科技副总”、双创人才(团队)80个以上。深化产创融合。发挥省产研院企业联创中心优势,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深化与省产研院合作,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打造高质量创新产业集群。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