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26722-4/2024-00020 | 分 类 | / |
发布机构 | 海州 | 发文日期 | 2024-03-11 |
标 题 | 2024年海州区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优育润心”行动工作要点 | ||
文 号 | 海教发〔2024〕17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 效 |
2024年海州区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优育润心”行动工作要点
各中小学校:
2024年,全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根据市、区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工作和“润心”专项行动工作要求以及教育厅关于规范办学的新规定,区教育局将围绕阵地建设、网格化工作机制、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等要求扎实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优育润心”行动,努力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守护全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阵地建设,坚持网格化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即成立区、校“润心”行动工作专班,开展分管领导包片、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育人导师包结对学生四级“包保制”,实现有责任分工明确的“润心”专班、有医教协同工作委员会、有定点医疗机构绿色通道、有心理健康专家队伍、有培训督导工作机制的“优育润心”工作格局。各学校明确网格化管理点位负责人,做到网格化图表上墙,定点定人,专人负责。各学校“润心”行动工作专班要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关爱专题工作会议,每学期不少于2次。
2.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按照“理念引领课、必修课、选修课”的基本分类梳理心理健康课程资源,以市“家长大课堂”及各学校常态化举办的特色活动课程为心理健康“理念引领课”。引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每班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为“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逐渐构建起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渗透,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不断提高心理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引入学校心理校本选修课程和专业的线上平台系列微课为“选修课”,满足各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种需求,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中,学会自助互助、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区教育局与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联合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年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在区域内推广应用,补齐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3.加强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摸排,各学校每学期初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排查工作,及时梳理重点关爱对象,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做到“一生一档”精准建档。为重点关爱学生配备育人导师进行帮扶,重点关注五类家庭学生,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在开学季、考试季、毕业季、心理问题高发季等重点时段,综合运用心理普测、日常观察等手段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危机学生并有效干预。各学校会同公安、卫健、民政、妇联、司法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预警。
4.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各学校要认真执行“1530”安全教育,每天放学前1分钟、周末放学前5分钟、节假日离校前30分钟,常态化开展身心安全提醒。高度重视寒暑假、小长假期间及前后,考试前后,中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春季心理问题高发期间等重点时段,开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点时段家访、发放家长告知书多种教育形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指导家长关心孩子安全、关注孩子心理变化,为孩子提供有效社会支持。
5.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学校要制定完善学生心理防护和应急心理援助预案,及时指导学生并开展心理干预。持续激活学校“哨点”预警作用,各校要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做到及时发现、妥善应对、适时转介。要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做好复盘分析工作,举一反三,汲取经验教训。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危机干预能力
6.配齐配好专兼职教师。各学校要继续完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开齐上好心理健康课程。
7.加强学习培训交流。区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列入工作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全覆盖专业能力培训;积极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会观察、会评估、会谈话、会支持”的能力。依托朐山中学穆丽心理健康教育市名师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活动,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8.有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区教育局做好星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提档升级规划与建设工作,指导学校按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并规范管理,健全值班、预约、面谈、转介、追踪和反馈制度。合理安排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固定开放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值班。心理健康健康教师每周须从事6小时以上的个别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打造不少于3个区域化星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发挥区域辐射作用。
9.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学校负责建好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每班按照一位男生一位女生标准配齐心理委员,寄宿制学校同步建立宿舍心理委员。通过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明确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和定位、加强心理委员队伍的管理和考核、促进心理委员与其他学生干部的协作等方式,不断提升心理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有力保障。每周班级心理委员统筹上报1次学生心理动态;班主任每两周组织一次心理例会,收集、研判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疏解学生心理困惑,对不能辅导的心理危机情况及时上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对个案学生遇到的问题组织心理专家会诊、制订方案、跟踪动态,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开心结。
10.加强推广表彰。持续开展“阳光润心 共育成长”专题线上微讲座,在开学前后、寒暑假期间、考试季、毕业季等重点时段遴选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优质内容不少于25期,有效引导学生注重身心健康,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疏解压力焦虑。开展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评选,省、市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规范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1.坚持五育并举。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充分发挥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班团队会、运动会、艺术体验、劳动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12.落实“五项规范”要求。严格落实省厅作息时间、作业管理、课程教学、考试管理、课后服务等“五项规范”要求,依法依规做好招生入学工作,持续提升“双减”成效,有效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富有价值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重点时段开展生命意义、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抗逆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科学应对心理问题。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多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持续深入开展“倾听一刻钟”行动,落实“教师听”“同伴听”“家长听”,加强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有效沟通。
四、凝聚育人合力,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
14.强化家校沟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示范校(幼儿园)评选工作。区教育局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等领域,开发课程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创新形式,依托家长学校、社区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载体,为城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及家庭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开展好家长学校活动,推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后要开好一次家长会,密切家校联系,提醒家长关注学生情绪和身心状态。
15.凝聚多方力量。区教育局、各学校要会同公安、卫健、民政、妇联、司法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区教育局要深化医教协同,初步实现“医院—学生(发展)成长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危机转介干预信息共享,并在严格保密前提下实现各学段学校之间信息共通,切实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
五、加强督查复盘,保障“润心”行动有效落实
16.做好个案复盘。各学校在学生极端事件发生后,要严格按照“442”标准上报复盘报告,讲清楚该学生日常表现情况、家庭和家教情况、事件直接诱因和主要过程、发现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等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区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每季度末进行汇总分析,对于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对于发现的涉及失职的学校和个人,依法依规予以追责问责。
17.加强督查督导。区“润心”专班将定期开展专项督导,通过“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学校全面了解“润心”行动开展情况。对连续出现或在校内出现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学校,取消教育部门组织的综合类评审评优资格。
附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清单
海州区教育局
2024年3月11日
附件
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清单
一、校长
1.牵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落实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建设完善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制定并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应急心理救援预案,校内外多方联动配合,畅通预防转接干预就医通道,为学生提供政策、场地、人员等多方面支持。
3.持续开展“倾听一刻钟”行动,每年5、10月各集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多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4.加强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与关怀疏导,每年针对每位教职员工开展不少于10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和团队扩展训练。
5.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家庭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家访活动,重点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次入户家访。
6.如发生学生极端事件,尽快组织复盘,复盘内容包括学生个体情况、家庭家教情况、事件过程诱因、下一步改进措施。
二、班主任
1.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家庭出现变故、情绪有明显波动或者冲动、生病或遭遇伤害事故、与家人师生发生冲突等情况,适时开展谈心谈话。
2.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富有价值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题班团队会等活动。
3.掌握“会观察、会评估、会谈话、会支持”能力,及时发现危机学生并有效干预。
三、心理健康教师
1.按教学计划、依托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还须从事6小时以上的个别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
2.加强心理危机排查,每学期初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对心理危机学生采取“一生一档”“一生一策”科学干预。在开学季、考试季、毕业季、心理问题高发季等重点时段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
3.建设完善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健全值班值勤、档案管理、危机干预、学生转介等工作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固定开放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4.对重点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和咨询,实行“一人一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按照“一生一策”做好心理咨询辅导与干预工作台账。
5.积极探索展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案例,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育人导师
1.积极关注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细致询问、适时家访、合理疏导、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应对课业负担、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等心理问题。
2.每月与结对学生至少开展1次15分钟谈心谈话,不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并形成成长记录。
五、学生网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
1.关注同学心理健康状况,积极与老师、家长沟通,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2.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团队会、团辅活动,适时适度适当开展同伴间辅导和互助,每两周开展1次同伴有效沟通一刻钟。